南明悍将刘文秀已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最后时刻为何被反杀?抗清名将,南明武将之首的孙可望,为何最终当上叛徒投降清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南明悍将刘文秀已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最后时刻为何被反杀

一、 用人失误

在当时他的用人是有一些失误,其实他们已经布置好了特别的包围圈,但是他们没有把那些大蒋放到用武之地,也没有放到该放的地方,在起兵的时候里边有一些人从中做了一些手脚,使之成为了一个失败的错误,所以说在用人之处一定要更好的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 兄弟不和

刘文秀他们其实保围了吴三桂,是因为他们里边的兄弟不和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判决。因为只有兄弟齐心才可以打胜仗,所以说在用人的时候,如果是有一些兄弟们他们的内部不合会影响整个中心,这样的话就不可以成功,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有一些兄弟齐心才可以打胜仗。

三、 战术不行

其实在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军师,只有军师的战术好了,整个战役才能够胜利,虽然说已经把吴三桂整个包围了,但是通过他们的一些战术,使之成为最后失败者这个是重要原因。因为吴三桂他本人是一个特别狡诈的人,而且他的用人之处也是特别高的,想要和他攀比是需要一个更好的军师。

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很多名人名将,也可以遇到一些帮助自己的人,在遇到这些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发挥出他的长处,让他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所用,很多古时候的将士都是发现了他们的长处,才可以使自己在战斗过程中能够成为胜利者,所以说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一定要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抗清名将,南明武将之首的孙可望,为何最终当上叛徒投降清朝

孙可望和李定国成为南明的国之柱石(孙可望一度也确实是),其根本原因之一和张献忠的政治遗嘱即所谓“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有关。

但是从根本上,虽然孙可望也在抵抗清军的过程中取得过堪称辉煌的胜利,但是从骨子里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早已经失去信心,他只想保住以实际控制的疆域为代表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称王称藩就已经烧高香了,既不愿意真的当南明的臣子,也不想进一步啃硬骨头和清军争锋。

后世多鄙夷孙可望的野心勃勃和人品低劣,然而孙可望最终失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眼光短视肤浅,器小易盈,没有宏图远略。

在清政府的战略规划中,既不可能允许南明存在,也不可能允许孙可望这样的军阀割据势力存在,对清朝核心集团和八旗亲贵乃至于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之流,只有消灭南明和孙可望等人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把眼光关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搞内讧的孙可望,是一定会失败的。

而至于他和李定国角逐失败后,退一万步他还能以超然的身份悠游度日,但却被仇恨愤怒冲昏头脑投降清廷,只能说孙可望既坏又蠢,不作不死。

张献忠剿四川是真的吗

提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进军四川后,有没有进行屠杀。

有些人会下意识地说,真正屠杀四川的是清朝,而不是张献忠,所有张献忠屠杀四川的资料,都是清朝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行,对张献忠进行污蔑。

张献忠没有在四川进行过屠杀行为,事实真是如此吗?张献忠剿川是真的吗?

01、四川大屠杀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明朝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内有农民起义席卷天下,外有女真崛起东北,入关建立清朝。

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流寇由龙安府入至剑州江口,首犯四川”,拉开了四川人口锐减的序幕。

到清朝初年,天府之国人口锐减。

四川人口减少了多少?

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在籍人口还有300多万,考虑到明朝施行人头税,家庭登记人口越多,交税越重,加上明朝中后期法令松弛,官员严重懒政,人口多有瞒报,因此明朝中后期人口统计严重失实,四川人口远不止300多万。

根据曹树基先生的《中国人口史(明代卷)》统计,四川人口有735万,其中包括四川行都司(今四川凉山自治州)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80万人口,播州(今贵州遵义)55万人口。

由于这两个地方处于云贵川交界处,远离明末四川战乱区,故不纳入明末四川人口大灭绝统计区域,四川人口以600万算。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基本统一中国,结束乱世,清朝进行了第一次户籍统计。

当时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此时清朝每户大约有的5人,四川剩余人口8万人。

当然,这只是统计在册的四川户籍人口。

柯建中先生在《四川通史》推测清初四川人口有76980人;

而曹树基先生的《中国人口史(明代卷)》则推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还有50万人,

李世平先生在《四川人口史》,推测顺治十八年,四川还有50万人。

50万和8万就是目前清初四川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两个说法。

就算以50万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也从600万锐减至50万。

人口减少率高达90%以上,尽管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时,人口大幅下降司空见惯,但像四川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02、张献忠屠川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老家陕西定边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自号“八大王”,响应王嘉胤等人的农民起义,加入明末农民起义浪潮。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入四川,被秦良玉击败,退出四川,远走湖广。

十年后,张献忠被明将左良玉击败,再次进入四川,以四川翘板,转战鄂豫皖等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再次率部向四川进发,不久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

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被清军击败,中箭身亡。

张献忠多次进军四川,实际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的时间只有三年。

显然,四川人口锐减并不是张献忠一人造成的。

很多史料对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毁灭的原因做出了客观的分析,造成四川人口大毁灭主要原因有:张献忠的屠杀、摇黄贼的杀掠、南明军和清军的屠戮、四川各地军阀的混战以及长期战乱带来的瘟疫、饥荒、虎患等等。

实际上,即便是清朝官方也没有把四川人口几乎灭绝的原因全归结到张献忠的身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献忠屠戮四川,对四川人口锐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确认“张献忠屠川”的史料,目前统计至少有450种之多,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其中既有清代官方所修的正史,也有清实录中的各级官员的奏折和报告,还有明朝遗民所撰写的私史,甚至还有当时亲历张献忠“大西国”政权全部过程的外国传教士的回忆录。

而且这些史料很多都是亲历者所写的第一手资料,从史学研究角度来说,其价值比任何二手、三手资料都要高,所记载的事件、时间、人物往往都可以互相印证。

因此,可以断定,张献忠在四川进行过屠戮,这点为史学界所公认。

那些为张献忠辩护的人,无非几条“论据”。

第一条:张献忠跑到四川是建国称帝的,怎么会大肆屠杀自己的臣民,自断根基?

张献忠入川,确实是想建国称帝,所以史料上也说他“初亦不甚杀人”。

这说明“大西国”政权前期屠杀行为是比较少的。

但是,由于张献忠没有治理国家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