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气很大却不太会打仗的曹魏大将:小说打造的独眼猛将夏侯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三国小人物志0064:小说打造的独眼猛将——夏侯惇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五百四十九期】(历史系列第762讲)

夏侯惇,字元让,是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一名武将,也是一个令人如雷贯耳的响当当人物。一说起他的名字,大家脑海里都会立刻浮现出,一位独眼单睛,脸带伤疤,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

是的,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夏侯惇的单挑战绩也颇为出色:几回合干掉董卓麾下大将徐荣;三回合丢翻袁术帐下猛将桥蕤;败高顺,刺曹性,拔失啖睛;在滑州界首,更是与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关羽大战一场,未分胜负……

一般认为,夏侯惇是曹氏亲族(曹家、夏侯家)的武将中,武功最高的一个。在国产著名策略游戏《三国群英传》中,也将夏侯惇的武力设定在96,在曹魏阵营中仅次于许褚(98)、典韦(98)、和庞德(97)三人。

然而,抛开演义小说中的各种夸张描写,真实历史上的夏侯惇,其实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位刚猛武将形象相差甚远。他确实有着“刚烈威猛”的一面,但是论战绩,却在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至少在曹魏阵营的武将集团里面,远弱于曹洪、徐晃、张郃、张辽、于禁、乐进、夏侯渊这些人,基本排不上什么名号。

相反,夏侯惇最突出的地方,是在后方守卫、州郡统辖、地方治理等方面……

我们还是翻开《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来好好还原一下夏侯惇,这位独眼将军的真实面目。

《三国志-魏书》中,有夏侯惇的独立传记,记载于第九篇《诸夏侯曹传》中。传记一开头就记录了夏侯惇的家世,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人。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

而且,少年时期的夏侯惇,就表现出了“刚烈”的一面。当时他年仅14岁,有人出言不逊侮辱他的老师,他二话不说就提起刀将人砍于马下,从此也威名远扬,老家沛国谯郡的人,都很快传颂起他的名字……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不过,关于夏侯惇随曹操起兵的过程,还是和《三国演义》上有所区别的。并非如演义上所说,是在曹操谯郡起兵的时候,他和同宗夏侯渊一起投到曹操麾下。而是在曹操早年入朝为官,并奉命征讨黄巾的时候,他就已经跟在了曹操的身边,担任“裨将”的官职。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后来,灵帝病死,少帝即位,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为了争夺权力和宦官阉党们明争暗斗,最终两败俱伤,反而让外来的西凉军诸侯董卓,坐收了渔翁之利……作为西园军校尉的曹操,不肯与董卓同流合污,又知道斗不过董卓,于是便抛下军权,连夜潜出了洛阳……

而据史料记载,曹操潜逃的时候,是带着几个亲信一起走的。这其中,应该就有夏侯惇这位铁杆兄弟。他们一路风餐露宿,亡命天涯,还一起经历了屠杀吕伯奢一家的事件……

(《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综上所述,夏侯惇其实才是,最早投效到曹操麾下的武将。比起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在曹操谯郡起兵前后,才投奔过来的亲族子弟们来说,他在曹氏集团的资历其实更老,也更加能得到老板曹操的信任。

只不过,关于夏侯惇的早年战绩,不管是镇压黄巾起义,还是参加讨董战役,史书上都没有过什么明确的记载……这倒是也并不奇怪,因为即便是他的主子曹操,在早年的这段时间里,也没有什么值得提起的战绩可言……

我们知道,黄巾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以底层农民为主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以曹操的本事,打他们完全就是虐菜,赢了也是胜之也不武;而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曹操军团虽然率先进军,却完全不敌强大的西凉军,在汴水一战中被打得大败。就连老曹自己,也在这一战中差点丢了性命……

也就是说,演义小说上所描写的,夏侯惇几个回合刺死西凉军大将徐荣,也是完全的虚构剧情(真实的历史上,徐荣其实是死于后来的李傕郭汜之乱)。

之后,曹操在曹洪等人的帮助下重振旗鼓,夏侯惇也被任命为“别部司马”,跟随曹操到扬州募兵。在曹操占据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以后,夏侯惇又屯驻白马,很快被提升为“折冲校尉”,并领“东郡太守”。就此也算是在曹氏集团东山再起的路上,出了一份力。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这时候,史书上也终于记载了,关于夏侯惇的第一次战场记录。我们可以来看看,夏侯惇这次的战绩,究竟如何:

在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兵远征徐州,与陶谦和刘备二人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夏侯惇并未随军出征,而是奉命镇守兖州的重镇城池濮阳……由此可以看得出,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将最重要大本营镇守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张邈、陈宫叛变,并迎来吕布军团进入兖州的时候,夏侯惇也算得上是反应迅速,赶紧率领人马赶往鄄城,去接曹操的家眷。然而,形势变化得太过突然,夏侯惇的人马在前往鄄城的路上,和吕布军队不期而遇。双方一阵厮杀以后,虽然将吕布军打退,却又被其趁势夺了濮阳,还丢了所有的辎重物资……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

按理说来,胜败也乃兵家之常事,夏侯惇这一战虽然丢了城池和辎重,但好歹也保住了曹操的家眷。下一步,他只需要在护好主公家人的同时,率军抵住吕布,并等待曹操军团主力的回援就行……

然而这时候,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来了。作为军中主将的夏侯惇,居然差点成为了敌人的人质和俘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在濮阳失陷以后,吕布军中有部分人马,向夏侯惇表示了投降之意。他们和濮阳城中的曹军士兵一起逃了出来,跑到了夏侯惇的营中。夏侯惇见己方士卒前来,自然是照单全收,至于一起前来的吕布军降将,他也毫不怀疑……

结果没想到的是,吕布的将领其实是诈降,一起前来的濮阳城曹军士兵,也已经被其收买后倒戈。他们在夏侯惇营中瞅准了机会突然发难,直接劫持了夏侯惇的主帅营帐,并将夏侯惇扣作人质……这时候,虽然营中士兵们已经察觉,而且围住了主营帐,但是却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手,甚至有了惶恐内乱的兆头。

幸亏,有部将韩浩及时赶来,先是想办法安顿好了全营士兵的军心,然后亲自前往主营帐,以双管齐下的方针,来和敌人进行交涉:他先是命令亲卫军排好阵列,作出要强攻帅营的架势,接着又向主营帐内喊话,告诉他们按照国法,是不用考虑人质安危的……终于,敌人放弃了劫持人质的计划,夏侯惇也由此而转危为安……

看得出,夏侯惇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实在是不怎么样。尽管张邈、陈宫二人,此次谋反突然,令人措手不及且防不胜防。但是在原本就焦灼的战场态势下,夏侯惇却依然表现出了准备欠佳、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等弱点。尤其是,他在丢掉濮阳城池以后,对于敌人的诡计防范不足,差点让对手来个斩首行动,被“擒贼擒王”……

试想,要是没有部将韩浩的及时挺身而出,以高超的谈判技巧劝退敌人,并让他化险为夷。说不定敌人计谋得逞,以他的性命为要挟,很快就会将他的军队瓦解。到时候不仅夏侯惇自己性命难保,还会大大影响战场上的态势,使得曹操集团在和吕布陈宫等人的战斗中更处下风,形势变得更加被动。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据史料记载,曹操在这件事情以后,特定修改法令,令全营官兵从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境况下,都无须顾及人质的生命安全。对于敢劫持人质的敌人,只需要全力拼杀并屠尽即可……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在曹操的军队面前,玩“劫持人质、投鼠忌器”这套把戏……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之后,夏侯惇在战场上的表现倒也还行。虽说是丢了濮阳,但他与荀彧、程昱、曹仁等人通力合作,力保范县、东阿、鄄城等地盘不失,终于算是为曹操保住了最后的家底,并成为之后曹操回军驻扎,反攻兖州的根基……

然而,在后来的反击战中,夏侯惇又一次败在了吕布军的手下。损失士卒辎重不说,就连他自己,也在战场上被流矢所射中左眼。虽然并未危及生命,但也从此瞎了一目,并被世人戏称为“盲夏侯”……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是的,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夏侯惇变成独眼龙的事迹,虽然始作俑者确实是吕布军。但事实上并非是发生在后来救援刘备,征讨徐州之时;而是在兖州内乱,曹吕两军作战的过程中。所谓“拔矢啖睛”,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