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粼生平?东莞有哪些革命英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张荫粼生平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是不是他,看一下百科

东莞有哪些革命英雄

东莞著名的有: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叶富(1848-1880) 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蒋光鼐(1887~1967),字憬然,祖籍广东东莞虎门镇南栅村,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陈镜开,1935年生于广东东莞石龙,我国举重名将,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1997年入选国际举联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陈镜开是中国首批获得运动健将称号,5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伦明,(1875~1944)近代藏书家、学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广东东莞望牛墩人。弱冠入庠,旋补廪生,27岁时中光绪举人。次年(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复得举人衔,分发广西候补知县。同年返粤,先后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两广方言学堂讲席。 卢子枢,(1900.9—1978.2)原名沛森,又名沛霖,以字行,号顾楼、九石山房、不蠹斋。广东省东莞县卢屋村人。善鉴赏兼长书法。精研国画,尤工山水。山水从四王入手,历元季四大家,而上追董、巨得其精髓而自有风度;又多见古人真迹,博观众取,游览山川,得自然之真趣,创意造景,卓然成家 陈伯陶(1854—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 邓尔雅(1883-1954年),名溥霖,字季雨,东莞莞城人。邓尔雅是一个多面才子,他一生的成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精研小学,外甥容庚从之学金石,容肇祖学古文,容肇新学治印,都成一代名家,由此可窥一二。 邓尔雅是东莞名士邓云霄的第十一世孙。 张伯桢(1877-1946年)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东莞篁村胜和村人,济世未酬抛儒冠。
他们有的可以成为革命英雄。你自己看看你需要什么吧。

张荫麟的介绍

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亦常作笔名,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张荫麟的友人追忆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无数千万的战士,是他们的血和生命,换取了民族的解放。这些战士,他们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功绩被少数人所篡窃了。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另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他们被贫穷、被疾病所侵蚀,放下笔杆,永远不再说话了。如今,这些人的名字也渐渐在湮没中。
在后一类人物中,我的朋友张荫麟是其中的一个。 在他死后的两星期,在昆明的朋友曾经有过一个追悼会,此后几年似乎大家都不想得起这个人了。
在他死后的一个月,我曾经写信给浙大张其昀先生,表示愿意替荫麟整理并出版遗作。张先生回信说,这些事浙大都在做,无需重复了。不久之后,张先生去美讲学,隔了两年,张先生回国,荫麟的著作似于毫无消息,到今天还是如此。
荫麟生前已刊的书,为青年所爱读的《中国史纲》,被某书店所盗印。这书店的主持人似乎还是荫麟生前的同学。为了这个问题,我和贺麟先生曾几次去信质问,得不到肯定的答复,到如今还是悬案。
最痛心的一件事,为了给荫麟留个永远纪念,我和贺麟先生,冯友兰先生一些朋友,在那生活极端困难,教书人无法撑下去的年代,一百元二百元地募集了一万元基金,决定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哲学系合设一个荫麟纪念奖学金,以利息所得大约每年二千元来补助两系的高材生。因为金额少,而萌麟又兼两个系的工作,因之决定两系轮流,隔年补助。这笔钱交由冯友兰先生保管。可是,如今,不但每年两千元的补助无济于事,即连基金总数也不够一个学生一星期的伙食!想想当年,从一个穷教授口中挖出的一百元,却够他一家一星期的生活费!
去年我得到消息,荫麟离婚的夫人又结婚了,两个孩子也带过去抚养。浙大复员回杭州了,荫麟的孤坟被遗忘在遵义的郊外,冷落于荒烟蔓草中。联大复回平津了,荫麟生前所笃爱的藏书,仍然堆积在北平东莞会馆。 为了他生前的工作和成就,为了他的书仍然被青年所喜爱,我想,这个人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虽然,就我个人说,恐怕终我这一生,也很难对这样一个人失去记忆。
我愿意向社会,特别是学术文化界,尤其是历史学部门的朋友,提起张荫麟这个人,他的一生。
荫麟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病殁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致死的病症是慢性肾脏炎,距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享年仅三十七岁。
荫麟是广东东莞人,由于早年求学和中年作事都在北方,说一口普通话,相貌和眼神也看不出来是广东人。晚年脸色老是苍白,到死后,我们才明白那是患肾脏炎者所特有的一种病态。
荫麟自号素痴,投稿多用为笔名。这个号是相当恰当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那种专心一志,心不外骛的神情,是合寸“痴”这个字的意思的。
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在清华学堂当一年级生时,就被同乡学者粱任公先生所赏识,以为将来必有成就。他在报纸和国内第一流专门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作者是位教授呢!
1929年毕业后到美国斯丹福大学学哲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5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初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卢沟桥变起,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天日山的浙江大学。不久,返东莞原籍。由北大南开清华三大学所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又来昆明执教。1940年应遵义浙江大学之聘,到贵州讲学,一直到死在他的讲座上。这是荫麟一生的学历和履历。
荫麟早年在清华就学时代,对中西文学、历史、哲学都曾下过功夫,经常在《大公报·文学副刊》《时代思潮》《学术》《燕京学报》《清华学报》发表著作,文笔流利生动,才名震一时。从美国回来后,治学重心一变,专门研究历史。他常说只有国史才是一生志业所在,过去弄哲学、社会学,无非是为历史研究打下根基。学哲学是为了有一个超然的客观的广大的看法和方法的自觉。学社会学是为了明白人事的理法。他的治史方法是从作长编下手,以为宋李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