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国不能先取东吴看《三国演义》刘备就是功亏一篑?声势浩大的刘裕北伐,一举收复半个中原,为何最后功亏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蜀国不能先取东吴看《三国演义》刘备就是功亏一篑

《三国演义》里是褒扬蜀国,贬低魏国的;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实力最弱的。

魏国“接管”汉献帝的国字号企业当然实力、人力是最强的;加上曹操的唯才是举、上下齐心,国力很快发展到最强;吴国也是孙氏家族自己打出的天下人心齐、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并且吴国的政界抱着不主动进攻,只求自保的方针,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防御战,不劳师动众去进攻别人,别人来犯便以少胜多,歼灭强敌;只有蜀国,拿着“皇室”刘姓做文章,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用刘、关、张的“义字为行动感召力要搞一个国家出来,北方长年要伐魏,南方”借“了东吴的荆州不还,还总想打东吴的主意,东吴对蜀一心向好,把公主嫁给刘备,想吴蜀同盟,可惜刘备有自己的国王梦......

称帝之后的刘备,不再听从诸葛亮的正确方针,开始自做主张。为了为关羽报仇,在张飞的怂恿下,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听诸葛的劝阻发兵东吴,《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曾今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就是说法正如果当时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帝陛下,不让他去发动这场错误的战争。

刘备一生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没有自己打过胜仗,却要带70万大军千里条条去讨伐东吴,才落得全军覆没败走白帝城,最后病死于此。

还有一点,三国时是家天下,曹操有几个历史上响当当的儿子,刘备却只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导致蜀国从国家到皇室没有能人接班。

所以刘备对东吴的战争从战略上正义性不强、战术上指挥不当、再碰到东吴这样人才济济的集团,败是在发动战争之前诸葛亮已经料到的。

声势浩大的刘裕北伐,一举收复半个中原,为何最后功亏一篑

人生如歌,历史如戏,曲终剧罢,全靠演技。

南宋武帝刘裕,就是辛弃疾笔下“气吞万里如虎”的那位猛人,一生南征北战,鲜有败绩。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公元399年开始,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北伐消灭南燕,降服仇池,以却月阵大破北魏,而后消灭后秦,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所谓功亏一篑,应该说的是长安得而复失这个事情。公元417年,刘裕刚刚率军消灭后秦,拿下长安,还没来得及休整和经略关中,后院出事了,留守建康的刘穆之病死,这时还没代晋自立的刘裕担心后院起火(刘裕一系列的北伐也是为了日后取代司马氏积累声望),匆匆留下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刘裕的心思被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窥破,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如果留守长安的文臣武将能够同心同德的话,还有一定胜算,但是悲剧的是发生了内讧,先是沈田子杀王镇恶,然后王修杀沈田子,最后刘义真杀王修,刘裕得到消息后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命刘义真速回(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太嫩啊)。刘义真倒好,不仅不迅速撤退,反而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单骑逃逸(逃跑功夫还是一流的),长安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颇多。但是整体来看,收复的疆土并未损失多少,潼关以东的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仍掌控在刘裕的手中,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南朝所有,开创了南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因此严格上来说也不能说功亏一篑,刘裕所取得的成果,堪比之前祖逖、桓温、谢玄等人的总和!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1948年7月2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率部在豫东战役中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活捉区寿年。

按照作战计划,在完成战斗后应迅速撤离战场,但是部队还没有开始行动,前来救援的蒋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就突破了阻击部队的防线,直杀过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给战局带来了变数,如果让黄百韬部靠近,华东野战军就很难携带大量伤员安全撤离战场,而且即使能够撤离,也必然被其尾追,对我军形成不利局面。

粟裕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顺势而为,作出一个被陈毅称之为”浑身是胆”的决定:乘黄百韬长途跋涉,立足未稳,我军先声夺人,给予其歼灭性的打击。粟裕当即下令四个纵队向黄百韬的25师迎头而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围而歼之。

华东野战军官兵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迅速行动,并于7月4日对黄百韬部形成合围。

黄百韬一见华东野战军蜂拥而上,便心知不妙。在蒋阵营中,黄百韬是不可多得的悍将,他虽然出身杂牌,但文武双全,能征惯战,成为蒋军主力师的师长也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且战且退把部队集结在以帝丘店为中心的各村庄进行防守。

黄百韬虽然凶悍,但遇到粟裕也算是碰上了克星,多谋善断的粟裕决心顺手牵羊灭了这个曾让我军吃过不少苦头蒋军主力。

但黄百韬绝非无能之辈,他在情急之下竟亲自率领两个突击营,在坦克的掩护下,实施反冲锋,一阵猛打猛冲,居然夺回了几个阵地。

华东野战军官兵因为连续作战,再加上连日奔袭,身体已极度疲惫,战斗力也打了不少折扣,即便这样,25师还是被团团困住,受到强力围攻,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黄百韬所在的帝丘店是个小村子,全村只有一口水井,盛夏时节 ,部队的粮食和用水都发生了危机,而空投的药品也不够大量伤员使用,他已面临绝境。

6日上午,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飞到战场上空,与黄百韬通了电话,黄百韬悲壮地说:“当年在庐山训练时,我俩是上下铺,自当兵以来我从没叫过苦,但今天不能不告急了,免得耽误全局”。他请求杜聿明赶快命令周围部队全力增援,牵制华东野战军。

与杜聿明通完话之后,黄百韬开始焚烧文件,安排后事,他给前沿的团长打电话时要求:官兵们要和他一起“成仁”,不要希望他有一兵一弹的增援,华东野战军由何处突入,既在该处死拼到底,向天高呼“领袖万岁”,卧在原地死而后已。

此时的25师上下,已是一片凄凄惨惨。而黄百韬的顽抗本性也可见一斑。

但不久后,黄百韬突然发现包围他的华东野战军攻击减弱了,直至最后完全平息——华东野战军撤军了!

虽然黄百韬部距被歼灭近在咫尺,但全局在胸的粟裕却只能无奈命令部队撤围转移,他不能再有片刻耽误,因为蒋军的大批增援部队已从三面围拢过来,粟裕意识到,如果再恋战,自己就有被合围的巨大危险,

7月6日傍晚,粟裕下达了撤围转移的命令,豫东战役也以歼敌九万余人宣告结束。如果不是阻援部队不利,加上围攻队伍连续作战,极度疲惫,已成了瓮中之鳖的黄百韬和他的整编25师必然是被全歼的下场,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粟裕还是给了黄百韬一个下马威。

黄百韬在最后一刻得以解脱,他获得了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但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粟裕,仅仅时隔四个月后,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他还是栽在了粟裕的手中。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世界军事史上都有哪些功亏一篑的例子

1946年9月2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傅作义的名义刊发了一篇《致共产党的公开电》通栏标题是:“傅长官作义致毛泽东先生,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

促成这封奇葩通电的背景是,1946年8-9月,聂荣臻元帅统一指挥的晋察冀,晋绥两大军区集中12万大军进攻大同,傅作义军三万余人以“围魏救赵”的战术进攻集宁(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结果解放军未攻克大同,反而丢失了集宁,大同集宁战役失利,造成解放战争初期华北战场对我军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

全面内战爆发后,我晋察冀军区于1946年8月以优势兵力进攻阎锡山军防守的大同,大同守军不到两万,而攻城的解放军多达50个团12万人,但缺乏攻城经验,新编组的部队战斗力不强,整整打了一个月,到9月初才扫清了大同外围阵地,9月4日,解放军终于开始向大同发动总攻,国军阵地危在旦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