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你最喜欢苏东坡哪一首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你最喜欢苏东坡哪一首诗

在苏东坡的所有作品中,《水调歌头》是最令人难忘的,是最令人喜欢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如此美妙的句子,谁会不为之着迷?谁会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所折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此深刻的哲理,谁会不叹服?这是什么?是诗吗?是词呵?或者是哲学吗?

如此美妙的愿景,谁又会不向往?有谁心中的遥远的记忆,不被《水调歌头》突然之间的冲击所勾起?谁会不为此神魂颠倒、忘乎所以?

请不要将《水调歌头》理解为诗,也不要将《水调歌头》理解为词,请将《水调歌头》理解为苏东坡的化身,苏东坡就是《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水调歌头》毫无疑问是苏东坡最好的作品。苏东坡不能够超越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超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愿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与我们永远相伴,愿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描绘的愿景与我们永远相随!

有《水调歌头》,一生何求?

下联:《水调歌头》苏轼情。请对出属于你的上联,唱响对苏东坡的敬仰与怀念!

你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吗?你喜欢苏东坡吗?

关注中国简体字,下次接着聊。







苏轼在谪守黄州的时候都留下了哪些著名的词作

 王安石罢相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经过几个月的折磨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搁笔,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明月当空,带着朦胧的醉意骑马而行。

溪桥下,清溪辽阔的流过旷野。

白色的骏马急于归去嘶鸣不止!

我却已不胜酒力,等不及卸下马鞍鞯。

想马上就醉眠于芳草之上,只得和马儿商量。

你看这一溪风月多么可爱,

怎忍心踏碎那水上皎洁的月光。

就让我以鞍作枕,斜卧绿杨桥上少休片刻吧。

谁知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

直睡到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

这首西江月寄情山水的词,就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词前有序: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结尾更是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词人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黄庭坚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大部分经典作品,大部分出自黄州的四年。虽然被贬到荒无人烟的黄州,但苏东坡从来都是一个乐天派,一个善于将无趣化成有趣的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直是他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就像他在《初到黄州》所写的一样。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虽然因谋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笔锐而获罪,想来实在荒唐。但是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一到此地就闻到了鱼儿鲜美的味道,望着满山的竹林,我似乎都尝到了竹笋的甘美。

你熟悉的苏轼的诗词有哪几首

1071年的时候,苏轼因得罪支持变法的新党,离开京城到杭州赴任,一路上失意落魄,行到安徽阜阳时,他忽然想起来他的恩师——六十五岁的欧阳修——退休后正居住在此地。于是稍作停留,登门拜访。

两人见面一番寒暄后。欧阳修请苏轼欣赏自己收藏的一块石屏风,顺便看看是不是能即兴赋诗一首。

苏轼自然不便推辞,恰好胸中积郁不平,也就趁此机会在诗中一吐为快。

这首诗写得很巧妙,一上来就借称赞石屏风上的画来赞美欧阳修: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他把欧阳修比作不老松,高耸在雪岭之上。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然后又夸欧阳修有“真态”,同时谦虚自己和恩师之间的差距是“可望不可到”。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表面上看这两句是夸石屏风上图案之神妙,仿佛是当年唐朝画师毕宏、韦偃受冷落而死被埋葬后,他们的灵性弥漫在石头里,凝成了精美的图案。而实际上,是以画师自比,如今他也正遭受着被冷落的境遇。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最后两句才点出主旨,希望恩师凭德高望重之势,为自己开口发声,不要让自己和画师一样,永远被冷藏。

其实从第一句里的“上有水墨希微踪”就知道了,石屏风上,仅有一些淡淡的痕迹,所以整首诗都来自于苏轼的奇绝想象,以及触景而发的心情,又是即兴之作,但完全言之有序、落手成章。

只不过在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欧阳修就去世了,终于也没能帮上苏轼什么忙,而几年之后,一场更大的灾难乌台诗案还在静静等待着这位不平的诗人。

苏轼和贺铸都写了悼念亡妻的词,谁写的更好(我选贺)

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若将两首词作一比较那首更好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两首词的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宋 ·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