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庭[1]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庭和粟特古城。我们的结论是:第一,1968年锡尔河中游北岸,以及2001年撒马尔干城郊外发现的游牧人偏洞室墓,当即康居古墓;第二,2004年锡尔河支流阿雷西河畔库勒塔佩遗址发现15块康居国粟特文粘土砖。这里水草丰美,并发现粟特铭文,当即康居王冬都“蕃内地”;第三,康居王夏宫“乐越诺地”在今锡尔河中游北岸讹答剌城附近。此城与康居王冬都“蕃内地”(今库勒塔佩)直线距离约134里,与《汉书·西域传》说康居两王庭相距“一百五十九里”完全相符;第四,卑阗城本为康居境内一座粟特城镇。粟特人摆脱康居国统治独立后,卑阗城成为石国都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西南80公里的康卡古城。张骞出使西域时觐见康居王当在卑阗城。

康居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上层统治者是锡尔河北岸的斯基泰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无宫室城郭。伊朗设拉子附近古波斯王宫波斯波利斯28国贡使造像中有斯基泰贡使浮雕像。1968年以来,在锡尔河北岸和撒马尔罕城郊外相继发现游牧人偏洞室古墓,当即康居人古墓。康居国下层百姓是锡尔河南岸的粟特人,定居于河中地区沙漠绿洲城邦,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汉魏时期,粟特诸城邦在康居统治下,故中国史书起初称之为“康居”。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对策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2]由此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前康居商人已到长安。

2004年以来,在锡尔河支流阿雷西河畔库勒塔佩遗址(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西约54公里)陆续发现15块康居国粟特铭文砖。这里水草丰美,并发现最早的粟特文,当即《汉书·西域传》所记康居王的夏都“蕃内地”。我们还认为,康居王冬宫“乐越诺地”当即《大唐西域记》所记“恭御城”,在今锡尔河与阿雷斯河交汇处的讹答剌。此地东距蕃内地约134里,与《汉书·西域传》说康居两王庭相距“一百五十九里”相符。北魏年间,粟特摆脱康居统治而独立,卑阗城成为石国都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西南80公里康家古城。草拟此文,见教于海内外研究者。

一、锡尔河北岸和撒马尔罕近郊的康居古墓

锡尔河与阿姆河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内陆河,两河之间称之为“河中地区”,堪称中亚文明的摇篮。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由费尔干纳盆地东部的纳伦河、卡拉河汇流而成,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最后注入咸海,全长2212公里。中亚地区农牧分界线就在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北岸大草原是康居、突厥、葛逻禄等古代游牧民族的牧场,而河中地区沙漠绿洲则是粟特、花拉子模等农耕者的家园。中亚泽拉夫善河流域的粟特人操东伊朗语,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古波斯碑铭和古典作家称为Sogdian(粟特人),中国史家习称为“昭武九姓”。康居人为斯基泰人的后裔,亦操东伊朗语。公元前2世纪,康居人游牧于锡尔河北岸戈壁草原,并对河中地区沙漠绿洲的粟特诸城邦实施统治,故中国史书最初将“粟特”称作“康居”。

展开全文

1968年,苏联考古学家马克西莫娃(A.G.Maksimova)在塔什干市西南103公里锡尔河北岸的查达拉墓地发掘了一批古代偏洞室墓。 [3]随葬品颇具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包括长剑和短剑、斯基泰式青铜鍑、马衔和各类陶器,年代断在公元1~4世纪(插图001)。 [4]历史上,许多古代游牧部落在此地游牧,因此,发掘者不能断定这个游牧人的墓地究竟属于康居人、匈奴人,还是大月氏人。

插图001 锡尔河北岸查达拉墓地游牧人古墓及出土文物

2001年,法国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东北郊外科柯塔佩(Kok-Tepe)墓地发掘了一座偏洞室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锡尔河中游查达拉墓地相同(插图002)。科柯塔佩古墓出土的汉代四乳四虺镜,流行于西汉晚期及王莽时期(约公元前1世纪)。 [5]法国考古学家罗宾(C.Rapin)认为,墓主人是中亚草原塞克—萨尔马提亚王子(Laprincesse saka-sarmate)。 [6]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

插图002 撒马尔罕城郊外游牧人古墓及随葬品

2004年,波杜什金(A.N.Podushkin)在奇姆肯特市西北54公里沃尔达巴斯(Ordabasy)县库勒塔佩附近发现古代游牧人墓地。其中一座偏洞室墓保存完好,墓穴底部呈矩形(长3米,宽2米,深1.3米)。墓主人身高达2米。随葬品计有:长短铁剑、斯基泰式弓箭和各类陶器。正如波杜什金指出的,这座墓的主人即中国史书记载的“康居人”。 [7]

插图003 塔什干博物馆藏素连弧纹镜与蒙古高原匈奴墓、塔拉斯河肯科尔墓地出土汉镜

苏联考古学家伯恩斯坦在中亚塔拉斯河上游肯科尔(Kenkol)墓地发现偏洞室游牧人古墓,随葬汉代素连弧纹镜(插图003右)。 [8]这个地方位于康居国东部,今属于吉尔吉斯坦西境多鲁诺村。这个墓地的随葬品有匈奴艺术风格,发掘者伯恩斯坦认为是公元2~3世纪西迁匈奴人古墓。 [9]不过,扎德尼普罗夫斯基认为,肯科尔墓地应视为康居土著居民受匈奴文化影响的一个实例。 [10]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出土过一面类似的汉镜,学界通称“素连弧纹镜”,现藏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历史博物馆,年代定在公元1世纪(插图003左上,黄珊拍摄)。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素连弧纹镜与刻有“建武卅二年(56年)二月”铭文铜弩机同出, [11]那么,素连弧纹镜定在公元1世纪是可信的。蒙古高原匈奴墓亦发现素面连弧纹镜(插图003左下,作者拍摄),现藏乌兰巴托蒙古国立历史博物馆。匈奴郅支单于西迁中亚在公元前1世纪,而肯科尔游牧人墓地的年代在公元1世纪,那么,塔拉斯河肯科尔墓地的主人当为康居人。

二、康居国粟特铭文所见粟特古城

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西54公里阿雷西河畔有一个古代遗址,今称“库勒塔佩遗址”,地理坐标N42°29.532′,E68°57.756′。1964年,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波杜什金首次发现该遗址,年代起初定在公元4~14世纪。不过,2004年以来,波杜什金在库勒塔佩陆续发现15块粟特文粘土砖,年代在康居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今称“库勒塔佩铭文”(KultobeInion)。2006年,法国中亚考古学家葛乐耐(FrantzGrenet)邀请英国伊朗学家辛姆斯·威廉姆斯(NicholasSims-Williams)合作研究库勒塔佩铭文,并在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所杂志(Shygys)发表了初步成果。 [12]

2007年,他们又邀请波杜什金合作研究库勒塔佩铭文,研究成果刊于《法兰西学院金石美文杂志》。据辛姆斯·威廉姆斯考证,库勒塔佩铭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粟特文(插图004), [13]甚至早于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A.Stein)在敦煌汉长城发现的粟特文古书信,1948年,英国伊朗语学家亨宁(W.B.Henning)将这批粟特文古书信断在公元4世纪。 [14]库勒塔佩古城共发现15块粟特文粘土砖,目前只解读了10块。其中,第1~4号砖铭提到一些粟特古城。辛姆斯·威廉姆斯的解读如下 :

插图004 库勒塔佩古城出土粟特文砖铭

1号粟特砖铭读作:“石国定居者(c c nn pc)……史国(kšy n k)……笯赤建(nawak-methan)……指挥官。”

2号粟特砖铭读作:“这座……城属于石国(c c nn pc)将军(sp δny)本人。”

3号粟特砖铭读作:“这座城市……杀死(?……)分配给定居者(n p)的土地……那黑沙不的(nxšpyk)……和……”

4号粟特文砖铭读作:“这座城市是将军(sp δny)兴建的,……的儿子……。他去那儿,所以分配给定居者(n p)的土地和分配给游牧民(wδ nn p)的土地很可能……,撒马尔罕(sm rknδc)领主、史国(kšy n k)领主、那黑沙不(nxšpyk)领主和笯赤建(nawak-methan)领主都同意了,然后,他把所有珍宝和……和分配给他的土地都据为己有。” [15]

耐人寻味的是,库勒塔佩铭文将康居国民分为“定居者”和“游牧民”两类。定居者(粟特语n p)指康居国的粟特人,而游牧民(wδ nn p)则指康居国统治者斯基泰人。锡尔河中游查达拉和撒马尔罕城郊游牧人古墓的主人,当即康居国统治者。

库勒塔佩铭文提到石国、史国、撒马尔罕、那黑沙不、笯赤建(葛乐耐释作“忸密”)凡五个中亚古城。其中四城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如粟特语城名c c n(者舌),即石国粟特胡语名称,在塔什干市西南80公里肯卡塔佩(Kanka-tepe)古城。史国(kšy n k)在卡尔希市附近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iz)古城,或称“碣石”。撒马尔罕城(sm rknδc)在撒马尔罕城附近阿弗拉西亚卜古城,或称“康国”。那黑沙不(nxšpyk)在卡尔希市(Qarshi),或称“小史”。 [16]

库勒塔佩铭文砖两次提到粟特城名nawak-methan(1号和4号)。葛乐耐根据中亚史料推测,这些粟特铭文砖原来可能砌筑在城门上。他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