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宫,何为六院”皇帝真的只有72个妃子吗?皇帝如何在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宫游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何为三宫,何为六院”皇帝真的只有72个妃子吗

三宫六院是以故宫的建筑而命名的。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的交泰殿。取自易经。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宫。东路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六宫 ”为:永寿宫、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北京故宫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物。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外朝和内廷。

外朝的中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三大殿。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内三宫。是皇帝皇后居住的正宫。

皇帝是不是只有七十二个妃子。每个皇帝都不一样。有的还后宫佳丽三千呢。按清朝制,后宫共分8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固定人数。按每个皇帝不同情况而定。

历史上妃子最多的皇帝,秦始皇的后宫号称超过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帝后宫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数量就不少,最后估计都陪葬了;汉武帝,后宫数万人。汉武帝曾说,可一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晋武帝,开始怕老婆。老婆死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全国停止一切事物,选妃。有隐瞒不报,一律论罪。相传后宫也余万人之众,因为妃嫔众多不知道该临幸谁,就采用了雨露均沾的方法。坐着羊车,羊走到哪里吃草就到了那临幸嫔妃;唐玄宗,白居易写先帝侍女八千人,白居易写后宫佳丽三千人,其实元朝这个数目。李隆基的后宫高达4万人。玄宗一朝长安城内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宫大内、上阳两宫。有宫女达4万人。远远超出72嫔妃的数目。

李隆基杨玉环。

当然,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明孝帝朱佑樘。只有皇后张氏。一生无妃嫔。可惜英年早逝。明史评价其恭检有制,勤政爱民。

朱佑樘

皇帝如何在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宫游走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宽泛,其实皇帝在宫中,被人“抬着”走的时间比较多,如果他想去前朝或者后宫某位妃子的寝室,坐轿子比较多。

现在有些清宫剧把皇帝去太和殿上大朝写成这样(如下图)

其实这是错误的,拿脚趾头想想都知道皇帝不可能这么踩着上去。

那么,皇帝如果想去三大殿,尤其是最重要的太和殿上大朝时会怎么去呢?

一般来说,会从乾清门这出来(如下图)

然后由太监抬着他,“飞行”在保和殿后面的这块大的云龙石雕上,飞上三大殿的台基,然后再进入到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

如果是举行大朝礼,皇帝会在中和殿稍事休息或者换换衣服。

你们看这座中和殿,它四面都可以开启,就像一个亭子一般。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就喜欢大雨时来到这座中和殿,然后把四面的隔扇门全打开,看着三大殿台基上这些螭首吐水,千龙吐水,自嗨一会儿。

“皇帝在后宫游走”

皇帝在后三宫的通行在史料里并无明确记载,毕竟这宫里就是他的家,他想去哪都可以,不过有一点,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正殿里都会放一把御座(如下图)

其实就是等着皇帝过来坐坐。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皇帝有一位比较特别的——溥仪。

那时,自行车传入中国,他也在宫中搞了一辆到处骑,为了骑车方便,他还把后宫很多宫殿的门槛给锯了,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古代皇帝都有‘三宫六院’,哪位达人给说明下是哪三宫核哪六院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流传着皇帝后宫里“三宫六院”的说法,那么是哪“三宫”、“六院”呢?

三宫,指的是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据考证,其实,民间一直说的三宫六院,这只是明、清以后的体制。

最早的三宫,是指诸侯国的夫人所居住的处所。而天子的后、妃所居之地被称为六宫。

《礼记》里载:“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

由此可见,六宫原先指的是皇后居住的处所,因此一般用六宫代指皇后,就像后来的小说、影视作品里专门用“中宫”比作皇后是一样的道理。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国的消亡,三宫的含义又有了一些演变。

汉朝的时候,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有时候又把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称为三宫。

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宫太后与皇后合称为三宫。后来,又有明确的说法,三宫指的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

至于说“六院”,原来称为六苑,意思是用后妃所居住的宫院(苑)专门用来代指后妃。后来又有了六宫这个说法。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变成专指皇宫里的嫔妃了,把皇后从里面剔除了出来。

历史上人们说的六院,具体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翊坤宫、景阳宫和永和宫;除了东院六宫,另外,还有西路六宫。它们分别是: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

李贺有《贝宫夫人》诗:“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两位大诗人诗句里所说的“六宫”,指的都是后宫里的嫔妃,而不是专指皇后。

到了明朝以后,把后宫的后妃统称为“三公六院”。

除了“三宫六院”,还有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其实,这都是说明后宫体系庞大,皇帝侍寝的女人人数众多而已。历朝历代的后宫体系大致相同,但在数量上、名目上又都各不相同。其实,后宫何至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

据考证,早在诸侯国时期,各国国君的妻妾就已经很多了。秦汉时期,延续了周朝时期的后宫制度,专门建立了后妃制,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一套制度。

皇帝的母亲,被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被称为太皇太后;正妻,也叫嫡妻,被称为皇后。

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其实皇宫里真正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情况,实际执行于西汉时期。

汉代的后妃爵列一共有八品:分别是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

后来,从汉武帝、汉元帝开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他们分别是: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把这种复杂的体制稍微简化了一些,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了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体制又有了新的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国把爵秩定为十二等。魏太祖在王后以下定为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时又增设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的时候,又增设了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两晋的时候,又参照汉魏的后宫体制,在皇后下面,设了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同时又设了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后来,这种后宫体制又出现了许多变化。因为每一个皇帝登基,都有选秀行动,故此,后宫人数越来越多,除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以外,还有许多普通宫女,她们没有任何头衔,有人甚至都从来没有见到过皇帝长什么样。正如杜牧《阿房宫赋》里说的那样:“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由于后宫体系、人数的增多,队伍无限扩大,后宫又出现了许多的女官,专门管理后宫。

这里只说一个例子。明太祖洪武五年,因为觉得唐朝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太多,开销太大,朱元璋把六局二十四司拆撤成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总之,民间所说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