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的一般格式(小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小论文格式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论学术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

  【摘要】“学者化”是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学者化”;引领;学术

  “学者化”曾引起了界的广泛争论,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应引领学术研究”,对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的身份转型

  所谓“学者化”,这涉及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学者化”中的“”应限定为学术。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美术、图案等,细分后的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大众杂志的,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学术类出版物的人员。

  学术的学者化,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工作的重新理解,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的实践过程以及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在对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才能使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的“将军梦”。学术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的作品,如孔子《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过程或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

  学术是一个群体概念,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内在的活动。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活动中。学报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是把关者。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这么多的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 光明日报,2009-06-22.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文汇报,2004-12-12.

  . 新闻知识,1996(9):12.

  . 之友,2011(6):82.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 中国,2012(3):22.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