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几种?心理障碍,要如何治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几种

【推荐参考意见如下,确实有心理障碍,请一定去看医生】

常见的心理障碍:

1、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2、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3、闭锁型: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4、失意型: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5、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害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6、惟分型: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7、怯懦型: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8、情绪型: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9、习惯型: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习惯。

10、厌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视频加载中...

心理障碍,要如何治疗呢

在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下去就会出现不良情绪,最后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该怎么治疗呢?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患者要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是正常的。

二、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学会自我暗示。遇到不良情绪时,暗示自己“一定行,我可以。”相信自我,接纳自我,把失败当成成功的基础,心态就平和了。

三、多运动。定期的运动可以增强抵抗力,抵抗力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分泌愉悦的多巴胺,多巴胺对心理障碍康复有非常好的作用。

四、恰当按停身体预警信号。当身体感觉到焦虑抑郁时,会出现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肌肉紧绷,手抖等预警信号,这时积极采取听音乐,闭目养神,深呼吸等方法来抚平焦虑抑郁情绪,让身体快速放松下来。

特别提示

及时调理治疗,保持充足的睡眠。

学生诊断结果是:可能存在心身障碍心身障碍是怎么一回事儿

诊断为心身障碍,首先要去专科医院,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治疗。其次,身心为一体,心理上的情绪状况经常会引起躯体化的症状。所以如果在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介入心理疏导。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

安宁、清静心境,稳定情绪,坦坦然然,简单自己,不刻意自己,随顺自然。

孩子有了心理障碍怎么办

诚谢悟空邀请。

“心理障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名词。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焦躁、痛苦、强迫症、内心压抑、抑郁症、无端歧视等等。归结起来,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

心理障碍有轻有重。一般人,都或多或少存在,只是不影响自身生活和触及社会而已。严重时,形成深度的心理和生理疾病,就必须对症医治。

幼年的孩子,有心理障碍的不多。个别会因为生理原因从小出现,而且不容易纠正。

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长期积累,容易形成后天的心理障碍。但是,早期发现、及时疏导,很容易纠正。

那么,孩子有了心理障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要多花时间呵护、陪伴,找出原因

比如,孩子从小自闭,不善言语、不喜欢沟通交流、不喜欢与同龄小朋友相处;孩子自幼多动,一刻也闲不住,喜欢恶作剧、喜欢惹是生非、家长时刻胆颤心惊等等。

还有,孩子常做恶梦,惊醒后十分恐惧、难以再次入睡;孩子自幼过度操心,关门关窗关煤气、室内嫌脏、衣服频繁要求换洗、见到虫子草木皆兵等等。

一般来说,前者属于生理遗传问题,后者属于后天环境、培养或遇事影响造成的。

要找出孩子心理障碍的症结,家长需要亲自陪伴、多花时间、加强关爱。从中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耐心呵护、基本确定造成症结的起因。

其次,家长要对症下药,逐步改变孩子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问题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问题,一般属于环境、家庭教育培养方式、突发的孩子心灵无法承受的事件等,都需要家长摸排清楚。

针对孩子这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要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按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的去温暖、呵护孩子,逐步改善、并建立孩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其过程中,可以从这方面简单、微小、单一的事情做起,采用相关的儿童故事、小游戏等,逐步扩大、深入。在爱与温暖、表扬、鼓励中,让孩子自觉地、轻易地改变,以前造成症结的不良思维。

再次,对于来自遗传的心理障碍,必须配合心理治疗师诊治

来自遗传的心理障碍,相应比较难以医治。需要家长求助于心理治疗师,沟通、交流并辅以药物长期治疗。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家长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许需要分阶段、多疗程进行。

比如,智力偏低、自幼长期少言寡语、自幼见人就会敌视等等。

这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疾病,可能存在遗产基因造成、可能在母亲怀胎时用药引起不适、也可能出生时受到创伤所致,还有就是母亲怀胎时恶劣的环境、或突发的事件使母亲受到惊吓、进而伤及了孕育中的孩子。

总之,孩子有了心理障碍,作为家长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的对待。

也许,在家长和医师的加倍温暖、正确医治下,能够快速的得以改善或根治;也许,改变或治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孩子能够减轻,但暂时不能完全康复。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温暖、幸福的生活环境。切不可因为耐心而自暴自弃,更不能因为长期的疲倦而企图放弃。

生活中有很多温暖人心的真实故事。因遗传而天生痴呆的孩子,在坚强母亲的陪伴、培养下,十年后生硬的唱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

正像乐观、顽强的妈妈们所说的,“无论如何,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适应、快乐,就是妈妈的幸福宝贝和生命”。

亲爱的妈妈们,让我们坚定顽强、共同努力。

有没有比“残疾人”更好的称呼

谢谢邀请

我也是残疾人,本身就残疾,无所谓称呼,用一个高大上的称呼有什么用?做一个自实其力,生活的强者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