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神灭论原文及翻译(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的核心思想。《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原文(节录)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译文:

有的人问我说:“灵魂消亡了,怎么才知道其消亡了呢?”。

我回答说:“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合一的,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

扩展资料:

《神灭论》的历史意义

1、对当时的影响: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严厉驳斥“神不灭”的谬说,不仅从理论上揭穿了神学的谎言,而且也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2、对后世的影响:他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灭论

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

  问:您说精神(译者按: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固然指的“精神”,
  但也指的“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
  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
  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
  “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希望
  读者注意。)会消灭,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
  答:精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
  亡,精神也就消灭。
  问:无知,才叫做形体,有知,才叫做精神。有知和无知根本是两回事,精
  神和形体,原则上不能混为一谈。形体和精神是一回事的说法,不是我所能同意
  的。
  答:形体是精神的质体(译者按:“质”有“物质”的意义,又有“实体”
  的意义,现在把它译为“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指的它的质
  体,精神是指的它的作用。形体和精神不能割裂。
  问:精神既不是质体,形体又不是作用,但二者又不能割裂,它的理论根据
  在哪里?
  答:〔精神和形体〕名称不同,而实质上是一回事。
  问:〔精神和形体〕名称既然不同,如何能说是一回事?
  答:精神和身体的关系,恰如锋利和刀刃的关系一样。身体和作用的关系,
  恰如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既叫做锋利,当然不是刀刃;既叫做刀刃,当然不
  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
  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的,哪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能单独存在?
  问:刀刃和锋利的关系,可能像您所说的那样,但是形体和精神,它的道理
  却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树木的质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类的质体是有知觉
  的。人类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岂不是说明了树木只
  有一种特性,人类有两种特性吗?
  答:这话可奇怪了!人类若有以相同于树木的质体作为形体,又有以相异于
  树木的知觉作为精神,倒可以照您的说法;事实上人类的质体,〔就在于它〕有
  知觉,树木的质体,〔就在于它〕没有知觉。人类的质体不是树木的质体,树木
  的质体也不是人类的质体。〔人类〕怎么可能既有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异于树
  木的知觉呢?
  问:人类的质体之所以不同于树木的质体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知觉。人类若
  是没有知觉,它和树木有什么区别呢?
  答:人类没有无知觉的质体,恰如树木没有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问:死人的形体岂不就是没有知觉的体质吗?
  答:这(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质体。
  问:既然这样,可见人类确实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
  了。
  答:死人虽然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
  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
  问:死人的骨胳不就是活人的形体吗?
  答:活的形体不是死的形体,死的形体也不是活的形体,根本是不同的两类,
  怎能有活人的形体却有死人的骨胳呢?
  问:如果活人的形体根本不是死人的骨胳,死人的骨胳也就应当不从活人的
  形体产生。既然不从活人的形体产生,那末这(死人的)骨胳是从哪里来的?
  答:这是活人的形体变成了死人的骨胳的啊!
  问:活人的形体能变为死人的骨胳,岂不正是因为有了生才有死,可见死人
  的形体也就是活人的形体了。
  答:如果根据活的树变成枯的树木〔来推论〕,枯树的质体怎能说就是活树
  的形体?
  问:活树的形体既能变成枯树的形体,可见枯树的形体也就是活树的形体。
  好像一条一条的丝的形体变成了线的形体,线的形体也就是丝的形体。这有什么
  不同呢?
  答:若〔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就应当在树活的时候
  雕零,树枯的时候结果。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即是枯
  树,所以枯树不必从活树变来了。〔照你的说法〕活树枯树既然一样,为什么不
  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先从活树变成枯树,这是什么道理呢?至于丝和缕是同
  时存在的〔不是丝消灭后才成为缕〕,不能用来作为这个辩论的比喻。
  问:当活人形体衰亡时,应当立刻死去,为什么人总是逐渐地死去呢?
  答:〔这是因为〕凡是生灭的形体,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的原故。突然发生的,
  必然突然消灭;逐渐发生的,必然逐渐消灭。突然发生的,像狂风暴雨就是;逐
  渐发生的,像动物植物就是。有突然发生的,也有逐渐发生的,这是事物的规律。
  问:您说“形体即是精神”,那末像“手”这些器官也是精神吗?
  答:都有它的精神方面。
  问:如果说手这类肢体都有它的精神的方面,精神能思虑,手这类肢体也应
  当能思虑了。
  答:手这类肢体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虑。
  问:感觉和思虑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答:感觉也就是思虑。粗浅的叫做感觉,深刻的叫做思虑。
  问:既是这样,应当有两种思虑了,思虑既然有两种,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
  答: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哪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不能有两种精神,怎么能够既有知痛知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
  虑?
  答:比如手足虽然不同,总归是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感知痛痒虽不相
  同,也总归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辨别是非的思虑和手足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答:辨别是非的思虑是由心这一器官主宰的。
  问:心器官是五脏的心吗?不是吗?
  答:是的。
  问:五脏有什么不同,而单单心有辨别是非的思虑作用呢?
  答:七窍又有什么不同,而所担任的职能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故呢?
  问:思虑作用不受任何局限,何以知道是心器官所主宰的?
  答:心有疾病就会使思虑作用失常,因此知道心器官是思虑的基础。
  问:怎样知道思虑不寄托于眼这些方面呢?
  答:假若思虑作用可寄托于眼这些方面,眼的作用为什么不寄托于耳这一方
  面呢?
  问:思虑自身没有基础,所以可寄托于眼这一方面。眼自有它的基础,所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