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暗投蔚空(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

题主是想问《说文解字》对“空”“色”的解释,和佛教里的概念有什么关联吗?

先说“空”字。

《说文》里的“空”字,排在“窍”字之下。许慎对“窍”的解释是,“空也。”他对“空”的释读是,“窍也。”

在训诂学中,这种方法叫互训——两个字互为注解。《说文》里,很多字的解释用了这种方法。

倒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得更详细。他说,空,“今俗语所谓孔也。天地之间亦一孔耳。”这是庄子的思想。

段氏还讲了一大段古时候的司空这个官职为何叫司空,说,其主要职责就是疏导堵塞,司空就是司孔云云。

他还说,“空”字是形声包会意。

甲骨文中,未见“空”字,而且未见“穴”字,以及任何“穴”字头的字。

看来,《尚书大传》这部伪书所大禹当过司空这件事,真实性要打个问号。这是题外话。

“空”字就是这样了。

再看“色”字。

《说文》曰:“色,颜气也。从人卪。”卪,音节,许慎说:“卪,瑞信也”。他举了一大堆例子,守邦国者用玉卪;守都邑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泽邦者用龙卪,等等。卪,也就是后来说的“符节”的“节”。

大概觉得许慎也是没说清楚,段玉裁又解释了半天。他说:“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谓色颜。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后面,段氏又引孟子的话、诗经的诗等等,来说明“颜气”与心之关系。

甲骨文中有“色”字。

唐兰先生说,色,“其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跪其侧,殆刀之动词,断绝之义也。刀增繁为召,则色邵一字,绝绍亦一字。绍训继,绝训断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训之例。”

徐中舒先生对唐兰先生的释读竖大拇指,表赞同。他说,《说文》解色为“颜气乃借义,从人为从刀之误”。不过,许慎的失误可谅解,因为他无缘见到甲骨文。

“色”字也就这样了。

那么,《说文》讲的“空”与“色”,和佛教中的“空”“色”含义有关系吗?

还真有点关系。

先说佛教里的“空”。

佛教的“空”,是义译,音译是“舜若”。

这个“空”,是指世间一切存在的真相。也就是一切存在都没有自体、实体及自身规定性(我)。

“空”的思想,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对它精细化、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以《般若经》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中观派哲学所特有。

《大乘义章》:“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如何是“空”,大致可分为人空与法空二者。

原始佛教主张人空的说法,即通过分析虚假和合的五种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蕴)构成的人我,说明并无实体的自我或灵魂。

所谓法空,是同一种理性思维逻辑的深入。这个放在后面说。

佛教的“空”,作为梵语的义译,其实比较准确。《说文》对“空”的解释未免过简,但已经抓住了精髓。段玉裁的注解很好,特别是那句符合庄子思想的话——天地之间亦一孔耳。空,就是无塞滞,空灵。

再说佛教里的“色”。

佛教的色,也是义译。

这个“色”,具体含义接近“物质”的概念。“色”的本身,是形色示现。但它有两种性质——会变坏且有质碍。变坏即不能久住,质碍是说其占有空间,于是在同一空间中具有了排他性。

在佛教概念体系中,色与心往往相对。一切有形质的无知觉的东西,称“色”;而一切有知觉无形质的东西,则称“心”。色心二者合起来构成了世俗所见的“人我”或人身。身,又称色身,它是四大、五尘(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

就此来说,佛教的“色”,与《说文》的解释也蛮符合。许慎仍然解释的简单,依然是段玉裁说得好,“颜气”与“心”是两回事,二者相合,如虎符的两半契合在一起一样。

回到前面所说的“法空”。

所谓法空,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非色心二法。

色法及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们必然是相待的、依赖性的、有条件存在的,也就是变易的、无常的。

空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不能不依缘而有。鸠摩罗什所译《中论》,亦称《中观论》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如果无视假有,而一味执空,便会堕入断灭空。无论空还是有,都必须紧紧联系到缘起性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基本命题,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说的,就是色与空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以缘起为基础的,也是涅樂与世间等同一如的根据。

东晋太元八年,即384年,受后凉太祖吕光之邀来到甘肃凉州的鸠摩罗什,是把佛教全面准确引入中国的译经大师,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他居首。

“空”“色”的翻译,当出于他之手。十分精彩。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心经》观心禪的教授与时代应用

《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人不知,但欲知其奥,必尊古训,下手用功,获妙智慧,必广大用。

先阅一段古祖之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

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

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

则必领纳诸 苦乐境,名为受蕴。

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

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

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

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

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

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徧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此: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