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壁清野是谁的计谋(历史上谁的计谋最厉害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谁的计谋最厉害

个人认为历史上,汉武帝的计谋最厉害!

汉武帝以天下大义之名,抗击匈奴。

一是毁灭性的打击了中原文明的竞争对手。

二是以天下大义的之名征用藩王丶地方豪强的财产、人手,达到了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

三是,让天下人在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达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共识,从而铸就了汉魂,完成了天下人心的归一。其实秦始皇修长城也有类似目的,只是因为操作不当,以失败告终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学说作为唯一的国家治理理念,取代了当时纷乱的国家治理理念。虽然这一国策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优点同样很明显。

独尊儒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让天下人在思想上趋于统一。从而确保了华夏文明历经磨难,也能得以延续。即便是在清朝末期遇到了的重大挑战,面对更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威压,华夏文明依然能得以延续,并且还能奇迹般的浴火重生。

华夏文明之所以能成功渡劫,一是国人有很强的向心力(汉魂)。二是儒家思想带给国人“天下一统”的理念,已深入国人的灵魂之中了。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汉武帝的高瞻远瞩!

汉武帝“一计定乾坤,一策谋千载。”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美誉。

刘璋为何不听从郑度的建议

益州牧刘璋在内外交困时,听信属下张松和法正之言,迎荆州的刘备西入益州,共抗强曹。孰料刘备入蜀后,在张松和法正暗助下,转攻刘璋,反客为主欲夺取益州,调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三路援军一起攻击刘璋。

刘备的军师庞统死于流箭,最终攻陷雒城。刘璋闻讯,集众官商议对策。州从事郑度高瞻远瞩,认为“刘备孤军深入,虽攻城略池,但兵不满万,民心尚未归附,且军无辎重,全靠野谷为军粮,难以持续作战。”于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坚壁清野战略:“将巴西、梓潼所有百姓迁往涪水以西,将带不走的粮食及野谷付之一炬。部队修筑高垒深沟,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刘备大军叫阵,拒不出战。如此,不超过百日,刘备必将撤军。那时,我军趁机出击,定能活捉刘备!”

这条计策可谓捏住了刘备的七寸,“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法)正。”法正胸有成竹安慰刘备:“这条计策虽妙,但主公勿忧,刘璋绝不可能采纳!”刘璋“果如正言”,在下一次军事会议上宣布罢黜郑度,“不用其计。”

刘璋当众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我只听说过主帅必须抗拒外敌保护百姓安宁,从未听说过骚动百姓来躲避强敌!”

刘璋性格“暗弱”,在乱世中“才非人雄”。他的益州这一亩三分地,如同悬在曹刘孙这三条恶狼鼻子下的肥肉,迟早被三狼之一叼走。但是,刘璋亦有可取之处:爱民。

从刘璋解释中,可以读出爱民二字。成都最终被刘备围困劝降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粮食可食一年,城中官吏百姓均欲守城死战。刘璋却道:“(我)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于是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可见,刘璋不纳郑度计及出降,均因爱民。

赞同感谢,不喜勿喷!

赵国用廉颇的方法就能耗死秦国吗

赵国用廉颇的方法能不能把秦国耗死?那么我们就从两国的各自的国力对比上来看一下,赵国能不能耗的死秦国?

长平之战地图

一,后勤上来看,秦国的最高国策就是“耕战”,对农业军事极其的看重,加上秦国的关中,巴蜀,江汉,河内四大绝佳的产粮基地,另外秦国的人口数也是要多于赵国的,所以在生产上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而赵国,一来对农业重视程度上其实是不怎么高的,即便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国力大增,但却也没涉及农业上的,而赵国的主要产粮基地晋阳与邯郸也只能算的上中中的水平,虽然说赵国自称和平时期“粟食数年”,但是若从廉颇率军拒秦开始算起到长平之战结束足有三年时间,还有赵国的军粮运输的耗损等等也是比秦国大得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走的是水运,将粮食运到河东,河内,在以此转运长平,走的是平原,这段路程距离与赵国的相当,但是赵国翻越太行上运粮显然是比秦国更困难,所以无论从生产还是运输上来看,赵国都耗不过秦国。

二,底蕴积累上,秦国的发展时间以及发展的力度都是要比赵国有优势的,这点不是赵国改革一下军事制度就能够轻易赶得上来的,所以对于赵国来说与秦国耗,无疑是一种自取灭亡的一条路,毕竟这么多年的积累在那,即便多年征战消耗了不少,但是现有的生产加上残存的积累也是要比赵国能抗的。

三,变法带来的改变,秦人比赵人更加的具有坚持,忍耐的意志,毕竟商鞅的变法带给秦国,秦人的那是骨子里的法,所以秦人不敢抗拒,只能不断坚持,忍耐,其实说白了还是法的残酷,使得秦人宁愿死在前线,也不敢产生任何动摇。

所以说,如果真的这么耗得下去,秦国是肯定不好受,但赵国是肯定受不了,最后死的肯定还是赵国,当然了这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伤了秦国元气,拖延秦国十来年的前进步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

是罗老先生给诸葛亮增加的主角光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写的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去镇守北伐要冲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舍水上山,结果被司马懿率魏军打的大败。

此时,正在西城运粮的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撤退,司马懿已经率十五万魏军杀到城下。诸葛亮只带了五千兵马来西城运粮,其中一半已经运粮出发了,城内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士兵和一些文官。

诸葛亮就下令,将旌旗全部藏起来,军队也躲避在城中房屋铺户内,不准擅自走动,大声说话。并且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到了之后,一看就笑了,说你诸葛亮还想使诈,引诱我进城,伏击我,我才不上当,就命令大军撤退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空城计

罗老先生编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件事。

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情况,陈寿写的《三国志》中记录的比较详实。

蜀军方面,诸葛亮力排众意,没有启用魏延、吴懿等宿将作先锋,而是启用了马谡为先锋,和王平一起去镇守街亭。

魏军方面,主帅并不是司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坐镇长安城督战。

魏军主帅为魏国大将军、大司马曹真,率主力阻击诸葛亮派出走斜谷道的赵云、邓芝的疑兵。

司马懿这时也就是个幕僚,他还要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才会被曹睿启用。

攻克街亭的是魏军大将张郃。

张郃当时奉命率五万大军进攻街亭,将马谡围困在了街亭道口旁的山上。蜀军因为缺水,没法造饭,军心大乱,被魏军击溃,马谡自己逃跑了。

蜀军安全撤退的原因

东路出箕谷,取斜谷道的赵云,仅仅率领了上万疑兵,对阵曹真的魏军主力,众寡悬殊不敌,败于箕谷。但赵云军并未大败,而是敛众据守,将曹真军迟滞在了斜谷。

题外话,诸葛亮不派魏延、吴懿,派赵云去守街亭,也是妥妥的。箕谷赵云军面对的可是曹军主力,而且这里的蜀军兵力还没有派往街亭的多。

西路街亭,马谡被张郃打败后,王平率自己的数千军队,鸣鼓自持、徐徐而退,并沿路聚集溃散的蜀军。王平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这让张郃误认为蜀军在街亭战败,是想引诱他进入埋伏,就没有继续追击撤退中的蜀军。

要说这次北伐中是谁用了空城计,王平使用的才是“空城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把张郃给忽悠走了。

因为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而赵云和王平,才是让诸葛亮从容的率蜀军全身而退的功臣。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