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vs秦军(如果秦军遭遇马其顿方阵,怎么破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如果秦军遭遇马其顿方阵,怎么破

骑兵两翼包抄,骑射,破去其贵族骑士部队。骚扰压制其辅兵射手部队。
正面以军阵相对,以大量秦弓秦弩集火对方长枪兵。之后以锐士为箭头,步骑兵突击破阵。
马其顿方阵在应对同时期混乱冲锋的希腊军队很有效,但是后来被同样大方阵的罗马人击败。这个方阵并不是特别的无敌,遇上有大量骑兵和远程部队的敌人会被打的很惨,在遇上同样有战阵的敌军也不是很强。

如果亚历山大入侵中原,秦军能否击破马其顿方阵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军队规模是“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船”。仅仅凭借这么一些兵力,亚历山大就征服了三个文明古国。在征服中亚之后,本想征服中国,但因为迷路而走到了印度,让中国“逃过一劫”。

如果亚历山大来到中国,能否征服中国?众所周知,秦国位于最西边,想要征服中国,首先要征服秦国。从军事上看,亚历山大最大的优势是马其顿方阵,因此想要征服秦国,就要看马其顿方阵能否击败秦军!

亚历山大东征的60多年前(公元前40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超级精锐部队成立,即魏武卒!吴起改革兵源制度,采用招募制取代传统征兵制,《荀子·议兵篇》中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半天) 而趋百里。

魏武卒选拔非常苛刻,仅“日中而趋百里”这一条,就是现代特种兵,估计也望而生畏吧。这一记载还提及了“操十二石之弩”,说明当时魏军中的“弩”,至少已经开始正常装备了。后来,吴起用5万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打败了50多万的秦军。

亚历山大东征的7年前(公元341年),著名的马陵之战打响,《史记》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显然,到了公元341年之际,战国七雄军中装备弩,不仅非常流行,而且应该是大规模列装,甚至形成了“弩阵”的战术。作为长期和魏国争夺河西要地的秦国,不可能不重视弩的发展。所以,苏秦(?—前284年)曾提及秦军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都有伟大的表白。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说明这一点:亚历山大东征之时,秦军已经大规模列装弓弩了,这也是后来兵马俑出土大量弓弩的历史基础。

秦弩能不能击破马其顿方阵呢?其实,从史料记载中的马其顿方阵来看,秦弩击破马其顿方阵难度并不大。

所谓马其顿方阵,其实就是亚历山大对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主要让其更灵活一些,由常备兵、轻装步兵、骑兵、辅助兵组成。

常备兵手持约4米的长矛,直径0.6米的圆盾。轻装步兵和常备兵装备差不多,只是长矛短一些,圆盾小一些,装甲轻一些。骑兵手持长矛,主要用于掩护侧翼和冲锋。辅助兵往往没有装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然而在本质上,马其顿方阵还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面对远距离、大规模、地毯式的秦军弩阵攻击,马其顿方阵只能被动挨打。至于马其顿方阵的铠甲,以当时的冶炼水平,不可能护住全身,而一旦是护住全身的重甲,那么必然就不够灵活。

在对付当时欧洲、中亚、印度军队时,马其顿方阵往往能克敌制胜,但对付秦军时,却会遭遇很多问题。原因很简单,秦军除了弩阵,还有机动性强的骑兵和车兵,更有在魏武卒争斗中建立的秦锐士。

因此,以骑兵纠缠骑兵,以车兵+弩阵攻击马其顿方阵的话,亚历山大的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尤其是骑兵,秦国先祖养马出身,后被周天子册封于秦地,当地非常适合养马。由于临近西戎等部落,所以经常遭遇骑兵战斗。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应该出自秦国。马其顿方阵中的骑兵,至少很难说能碾压秦国骑兵。

而且,秦国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处于战斗之中,不论是与西夷,还是与中原诸侯国,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如今很难弄清楚秦国如何战斗的,但却不难想象,尤其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在步兵、骑兵、车兵等方面有一套严谨的战法,应该不会比马其顿方阵差。

其实,面对马其顿方阵时,秦军还有很多优势。除了兵力、后勤可以碾压之外,还有东方的战争谋略,秦军对地理形势更熟悉,更得人心(更有国家概念,后来六国复国就是如此),坚定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战争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等。

尤其是战争思想,由于战国纷争,各种战术或装备,一旦有效,立马流行,就像上述的弩,扩散的非常快。所以,即便与马其顿初战失败,秦国反而会汲取教训,迅速学习和改进。

另外,亚历山大东征之时,秦国国王是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的这个国王),手下名将有司马错、公孙衍、樗里子,常年与高手作战,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军事指挥能力未必就比亚历山大弱。

总而言之,马其顿方阵和秦军相遇,都是初次遇到另一种风格的战术,很难说谁能碾压谁。但从综合实力来看,秦军胜算更大一些。至少“一寸长一寸强”,面对秦军弩阵的远距离打击,马其顿方阵没有太好的破解办法,几乎只能被动挨打。

而且,亚历山大东征遇到的什么对手,秦国一直面对的什么敌手?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亚历山大东征,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如何面对久经战争考验的秦国?

秦朝的秦兵方阵和欧洲的马其顿方阵,哪个实战时更厉害

马其顿方阵,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以来,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

马其顿方阵主要有一下几个兵种,他们的职责如下:

长矛兵数量最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约7.2米,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负责抵挡敌人的正面冲锋。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善于近身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骑兵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负责对敌人冲锋,冲锋时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负责加大对敌人的杀伤战果。

秦朝的方阵,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秦兵方阵兵种有长矛步兵、弩兵,车兵、戟(jǐ )和铍(pī )步兵和骑兵。

根据兵马俑发掘,发现秦军有一种长达7米的长矛,作战时士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

兵马俑发掘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