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陋习什么是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是陋习还是文化?筷子立插米饭属于陋习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什么是陋习什么是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是陋习还是文化

文化和陋习不是一回事,文化包括陋习,但陋习是文化的衍生物,是文化的废渣。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部精神产品,包括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歌舞、民俗等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腐朽文化。有文化精品,也有文化糟粕。西方文化有这种现象,我国的文化同样存在。

二,什么是陋习

陋习就是伴随着文化而形成的不良风尚,也是一种文化,但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健康发展。

比如,中华民族的祭祖,这是一种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祖先的崇敬,既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延续。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但是,伴随着祭祖文化而衍生的封建迷信就是陋习。比如,过年过节时,在整洁的城市马路上烧纸烧香,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很不值得提倡。

筷子立插米饭属于陋习吗

筷子立插米饭,不是陋习不陋习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恶见早该抛弃。最早的用箸礼仪,就是把筷子立着插在食物上。

很多人都听信了一个谣言:

也就是,说只有死囚吃的饭、给死人上供的饭,筷子才立着插。

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说法纯粹是杜撰,胡说的。

实际上这个说法主要是在近现代,由底层民间艺人臆想杜撰出来的,其实古代压根没这个说法。

旧时代某些民间艺人,误导了很多人。

旧时代那些民间艺人,有几个上过学?翰林院大门朝哪边开他都不知道,他给你讲仪制,你敢信?

就好像一个初中都没念完的人,给你讲怎么考研怎么读博,给你讲在实验室里的体验,你信不信他说的?

在古代,筷子立着插在食物上,是有正面意义的。

无需追溯得太远,即使在清中后期时筷子立着插都是正常。

这要提到一位历史人物,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的乔致庸。乔致庸多次赈灾,开粥厂,应该有人听说过,给灾民吃的粥,要求是“筷子插上不倒,解开包袱不散”。

为什么要求筷子插在赈灾的粥上不倒?很容易明白吧?说明粥里有足够多的粮食,够实在。

其实这个标准也不是乔致庸首先提出的,只不过他是真正做到了。

所以,清代时,把筷子直插在饭上,还是一个体现“实在”的做法。

“筷子”这个词是在明代才出现,更早以前叫“箸”。

而最早的用箸礼仪,就是把箸立着插在食物上。

可以看到,从有了“箸”这个字开始,很形象地把“箸”给画出来了——上边是两个竹子,下边是物品。

“箸”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说把筷子插在食物上,请神灵和祖先享用食物。这是一种古老的礼节,筷子立着插,代表恭敬。

并且在古汉语里,“箸”与“著”通假。

《荀子·王霸》 里说:忠信,仁义,足以间竭人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纲纪。

把筷子立着插在食物上,还有一个“标显”的意思,显得隆重,强调的就是礼节。

后世一般不把筷子立着插在食物上,仅仅是因为日常吃饭不必搞得太严肃,不需要那样正式的礼节。但是,把筷子竖着插在食物上,这个做法并不是一件坏事。

旧时代那些民间艺人其实根本没见过世面,他们嘴里的内容全都靠瞎编。所以你看,江湖行当里把“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归在一起,把说相声的、算命的、骗子都归为一类,为什么?

就因为他们说那玩意都是假的。

旧时代那些民间艺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读过《周礼》《春秋》《尔雅》《法言》《礼记》《国语》《大学》《仪礼》《潜夫》吗?

他们只能凭空想象“皇后娘娘不起床,要吃冻柿子”而已,哪个艺人参加过正式的高级典礼,吃过国宴?

老百姓就是因为听了他们的话,才误信“筷子立着插在食物上”不是好事,纯粹是被谣言骗了,这叫盲人骑瞎驴,早晚是掉沟里的命。

到了今天,普通人念完九年义务教育读过的书,比旧艺人八辈人加一起读的书都多,还肯相信这个谣言、受他们的骗吗?

所以说,筷子立插米饭这不好那不好,不是陋习不陋习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是胡说八道。

如果你说怕筷子不小心把自己扎着,你不这么插这可以理解,但你不能说这个行为寓意不好。有据为证,我们的老祖宗在正式的用箸礼仪里,就是把箸立着插在食物上。与其相信谣言,还不如多读几本描述古代仪制的书呢。

当然,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用单根筷子,不能头尾倒用,这些都是真的。

现在的农村都有哪些陋习

你认为现在农村有那些陋习?

农村由于相对城市,在公用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知识文化程度较差,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一垃圾随地扔,卫生状况差。有些农村无人收集生活垃圾,乱扔乱到现象严重。夏季苍蝇较多,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二封建迷信思想较重,烧香磕头拜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人的迷信思想,装神弄鬼,诈骗钱财。

三宗族观念严重,不利于村民团结。由于世代形成家族形式,尽管有优良的的传承,但往往会被坏人利用,个别农村甚至形成黑社会势力,影响安全。

中国酒桌文化有哪些陋习

我国关于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从老祖宗发明了酒,酒就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甚至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也透溢出酒香:“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千叟宴”……至于一些散发酒味的野史故事也不少:“刘伶醉酒”,“文君当垆”,“贵妃醉酒”,“醉打金枝”,“饮中八仙歌”……祭祀祖先用酒,招待客人用酒;高兴了喝酒,烦闷了喝酒;独斟行,对酌可,群饮众乐也不错。酒是不分场合无需理由,就是个喝!

古人的酒文化,雅兴,豪情;醉了也表现得可爱,狂放里亦显示坦荡情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305篇,“酒”字出现了63次,可见酒在古代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名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文学家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女词人李清照也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连女革命家秋瑾都曾留下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亦堪豪”,“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诗句。

可是酒文化发展到现在,都变了味了,不仅庸俗不堪,而且还沾染了血腥味,掺和进了铜臭味。那么,现在的酒桌文化,都有哪些陋习呢?我总结如下:

一、花言巧语强逼酒。

喝酒本是为了乐呵,增加些气氛,至于喝多喝少,量力而行。可是有的人很讨厌,想尽办法逼酒,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什么“感情铁,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怕打吊针”,感情好坏,是区区几杯酒所能体现出来的?真的朋友,怎么舍得你醉?怎么忍心伤你身体?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对方,喝酒喝成双”,什么“你不喝这杯酒,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跟领导不会这么说吧?你的面子不是喝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