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却是人才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

民间有句顺口溜,“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西北的黄土埋帝王。”传神地勾勒出中国各地的人才禀赋和分布特点。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1955-2009年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图

经济发达、风景秀丽的江浙沪地区,如今又多了个美名——院士摇篮。从上面统计表可以看出,在1469名院士中,仅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其中,江苏籍的有 323人,高居各省区之首;上海籍的有 234人,居第二;浙江籍的有223人,位居第三。不仅仅是现代江浙地区人才辈出,古代也是才俊多多。

唐代以来, 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 416位状元, 江浙占了 114位, 素有“ 状元之乡” 的美誉。 明清时期的 202名状元中, 仅苏州地区就有 35名,占全国的 17%。范仲淹、钱谦益、沈括、龚自珍、徐霞客、顾炎武、王阳明、黄宗羲、吴敬梓、章太炎、罗振玉、翁同龢、张謇、蔡元培等名家鸿儒都出自江浙。

1684年, 康熙帝南巡, 面对江南大小官吏, 皇上吟出“ 东南财富地, 江左人文薮(sǒu) ”, 表达了对江浙经济、 文化地位的赞叹。也难怪康熙由衷褒扬,有清一代,不论是文人学士还是达官显宦,按籍贯排名,江浙两省都凌驾于他省之上,总数占到全国的半数左右。

清末太平天国兴起,长三角战乱频繁,江浙文运稍衰,湖湘、岭南两地后起直追,走出了一大批扭转历史走向的军政领袖和文化人才,但整个19世纪, 湘、 粤仍难与江浙抗衡,直到 20世纪,江浙在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

钱学森

这从新中国建国前后两批院士的区域分布即能看出端倪:1948年, 南京国民政府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 81人,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类,基本上汇聚了当时学界的顶尖人物,其中,江浙籍 35人,占 43%。1955年公布的中科院 64位学部委员中,江浙学人 25人,占 39%,1955年以来,仅杭州高级中学就走出了 47位院士,包括: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而在浙江科技馆展出的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人物,更是多达 350位,包括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等在内,他们的名录镶满了科技馆的十几面墙。

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却是人才辈出

“乱世出英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思想界、教育界,不过得改成“乱世出英才”。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越是在乱世越是感觉英才辈出,越是在和平的盛世,越是感觉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会这样呢?机会。

因为乱世出人头地的机会多,就象在战场上,一场战斗下来很多比你优秀的指挥员都死了,你只要活下来就有可能当上指挥员。即使你没有上过军校,但经过几十场战斗的实战后,只要你肯在实战中学总结经验,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甚至还能成长成为出色的将军。

但要是在和平年代就不行,你只能一步一步的从基层熬,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领导只要不退休、不调走你就没有升迁的机会,甚至熬到退休也还是个小办事员。而乱世时淘汰的很快,行就是行,不行立马淘汰,是骡子是马经过一场战斗就知道,没有真本事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这就增加了人员上下流动的机率。

思想教育界也是一样,乱世时社会秩序混乱,没有政府的强制压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办什么报纸马上就可以办,所以思想十分活约,因此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大统一的和平盛世,社会秩序井然有条,政府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强而有力,干什么事情讲什么话,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所以人们就不能想说啥说啥,想干啥事就压啥事。

春秋战国是乱世,所以才产生儒、法、道、墨、兵、纵横、阴阳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人才也可在各国找到施展本领的机会,这国不行那国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可是到了汉朝以后,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将思想控制的死死的,只剩下儒家一家独大,后世的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了,反而是越来越保守,一直发展到朱明理学。

民国的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很少,大学的思想很活跃,教授们想谈论什么就谈论什么,想办报就办报。而北洋政府本来就不是统一的政府,各派争斗不休,国内战争不断,压根没有心思去管教育上的事,否则五四运动爆发不了。所以那时候的教授、学者或热心于政治,或钻心于学问研究,成名的机会都很多。

而现在的教育也不差,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压根没有机会去展现你的才能,就是所谓的平台。干什么事都四平八稳、按步就班,你想出人头地很难,连个教授都评不上,更别想当什么大师。正所谓“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即使有伯乐发现了你是千里马,还得有适合你奔腾的战场。

为什么春秋战国和西晋时期人才辈出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纠正一下题目:春秋时期就算了,西晋算什么人才辈出?人才难道是杰出的晋惠帝司马衷吗?

我们再聊春秋。

在世界历史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几百年时间轴中诞生了影响世界几千年的人物。

尤其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古中国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一系列著名的思想家;

在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精神导师;

在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在中东诞生了犹太教的各种先知。。。。

把这些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伟人、思想家的诞生年份放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下,大家就会发现人类文明的思想、哲学基础,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来的。

在整个世界史上,没有一个时期能像这个时期要同时涌现出这么多的天才。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人类群星闪耀之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发现这一观点,并把它总结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虽然很神奇,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些伟人天才的诞生时,且不可把他们的诞生归咎到不可知的领域。这些东西方的哲学家、天才他们能在同一时期诞生,是有着重大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大变革

无论东西方,在这个时代中都是从部落联盟走向帝国时代的前夜。

孔子说过,春秋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孔子等人在这个时代的前夜深刻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夏商周留下来的规则已经不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了。

所以战国时期才会涌现出众多的法家门徒开始变法,魏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就是著名代表。

三百年后,变革达到顶峰,就是祖龙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改立郡县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秦朝。

西方也是一样,苏格拉底等等先贤提出哲学体系之后几百年,西方也建立了罗马帝国这样的大一统政权。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展开说明了。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群星闪耀之时,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流派的开山鼻祖人物,为中国文明体系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西晋或者说是魏晋三国时期,虽然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是在中国文明的思想体系上,影响力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为什么犹太人人才辈出

谢谢邀请。

首先必须客观地评价犹太人的谦虚,好学,隐忍,厚积薄发等优秀品质。犹太人生活条件、生活物质比较简单,但国民素质教育愿意投入更多,长此以来,爱国层面的意识已深深烙入国民心中。

其次犹太人喜欢钻研,特别是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