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原文(《鼎湖山听泉》的原文作者情感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鼎湖山听泉》的原文作者情感

《鼎湖山听泉》是谢大光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读完鼎湖山听泉后,我仿佛已经听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里潺潺的泉声,仿佛已经看到了到处都留着清凉的泉水……
“草木林茂,一路上泉声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这句话是我体会到鼎湖山真是不愧为东郊风景名胜,更何况里面的泉水呢!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层涌向山顶。”这句话用了比喻句,是我能感受到湿漉漉的绿叶路也涌向山顶的感觉。以上供参考。

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

1.游踪顺序
2.对历史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不停息的,孕育生机的就是美。
3.则是石块上溅起的水滴;急促如短笛者
4.句子: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了钟泉之声相互映衬,衬托出山泉的青春气息。
5.有联系。5~7自然段写对庆云寺介绍,显得情节回旋宕开,为后文写夜中赏泉声做铺垫,也从庆云寺作用的变化可以窥见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即环境保护。

作者通过写鼎湖山听泉,表达了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

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踪和时间的变化来组织材料,描绘自己在鼎湖山所观之景和听泉时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要通过自己对山泉的聆听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的意识,寻觅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的激情。

原文节选:

初识山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鼎湖山色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容量可达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 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此文出自现代·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鼎湖山听泉》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 广东省四大名山 。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组长、室主任、副总。

《小说家》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

“到此一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意思

意思是:“到了这里就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上此山来见到的就是碧空万里”。“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是补山亭上的一副楹联,其中,‘寻’的意思是:长度单位 古代八尺为一寻。

扩展资料:

一、鼎湖山补山亭上的一幅楹联是“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内也有相关描述: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三、作者谢大光:

1.简介:谢大光,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组长、室主任、副总,《小说家》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

2.作品: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落花》、《流水》、《谢大光散文》、《谢大光序跋》,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等。

3.荣誉及获奖:散文《鼎湖山听泉》选入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北教课改版小学语文教材及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报告文学《铁凝和她的父亲》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