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汉献帝除掉了曹操,刘备、孙权会效忠朝廷吗?三国时被后人遗忘的割据势力辽东,曾是东亚霸主,为何被司马懿灭掉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假设汉献帝除掉了曹操,刘备、孙权会效忠朝廷吗

我是安定郡小书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假如汉献帝除掉曹操,对于刘备、孙权是否会选择效忠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绝对的答案存在。

原因是这个问题本身假设就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 ①汉献帝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除掉曹操。

假如汉献帝完全通过自身发展的力量除掉曹操,实现权利逆袭,那么毫无疑问汉献帝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皇权集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这时刘备、孙权此等枭雄面对天下大势,选择效忠朝廷,完全是有可能的,至于是不是真心也就不要过于强求了。

假如汉献帝是依靠外来势力除掉曹操,那么就会出现前门拒狼后门迎虎的局面,形式对于汉献帝还是没有任何改变。毕竟已有先例,董卓之后有李傕、郭汜,李、郭之后有曹操,谁又能保证曹操之后没有张操、李操。如果是这样的局面,刘备、孙权这些地方诸侯怎么会真心效忠朝廷。

  • ②除掉曹操之后出现的局面也决定一切。

正如上面所说,如果除掉曹操之后,朝廷大权依然掌握在权臣手中,汉献帝依然是一个傀儡。那么,这种局面下,即使刘备、孙权这种枭雄效忠朝廷,对汉献帝而言又有何种意义呢,毕竟人家真正效忠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傀儡。

  • ③即使曹操在世,刘备、孙权都会效忠朝廷的。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会这样做的,东汉末年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是选择名义上效忠朝廷,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相反,正是由于曹操的在世,刘备、孙权始终表示效忠朝廷;等到曹操去世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

三国时被后人遗忘的割据势力辽东,曾是东亚霸主,为何被司马懿灭掉了

公元190年,董卓任命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他励精图治,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打击当地豪强地主,向东攻击高句丽,渡海南征胶州半岛,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辽东逐渐强大起来。公孙度(祖)、公孙康(父)、公孙渊(子)三代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控制辽东地区将近50年。(公孙度剧照)

三国时期辽东割据势力如何生存?

公孙康控制辽东时期,还占据了山东的胶东半岛地区,势力控制范围在辽东、胶东半岛、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公元207年,曹操亲征乌桓,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带领数千人马投奔公孙康。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没有进攻辽东,袁尚、袁熙发现公孙康的势力不怎么强盛,企图谋杀公孙康夺取辽东,反而被公孙康所杀,并将他们的头颅送给曹操,表示臣服。(公孙渊辽东控制区)

公元228年,公孙渊逼迫自己的叔叔公孙恭让位于自己,囚禁了公孙恭,并被魏明帝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获得辽东的控制权后,就开始于东吴往来,希望借助东吴的力量对抗曹魏。公元233年,孙权不顾大臣劝谏,派遣使者送了大量珍宝,并封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担心临近的曹魏讨伐,又贪图东吴的珍宝,于是乎杀了东吴的使者,敬献给魏明帝,暗中收了东吴送来的珍宝。(公元1年,西汉东北控制区域)

魏明帝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辽东诸郡都在他控制之下。不过他的自立为王的倾向非常强,魏明帝决定先试探公孙渊。237年,魏明帝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带兵征召公孙渊,要将他调离辽东,公孙渊肯定不愿意,立即派兵击退了毌丘俭,并自立为燕王,诱导鲜卑族攻击曹魏的北方边境,大封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第四股独立力量。

司马懿如何消灭辽东公孙渊?

三国时期,辽东地广人稀,兵力并不强大,全军也就1-2万人左右,但管辖的地方却不少,曹操时期,张辽进攻胶东,并将胶东地区收归曹魏管辖。

238年,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这个兵力应该是公孙渊军队的一倍多。进攻辽东出发前,司马懿联络了辽东东面的高句丽协助进攻辽东,肯定允诺了优厚的条件,让公孙渊处于两线作战状态。(司马懿多路进攻公孙渊形势图)

司马懿对公孙渊的防守策略早就了然于心,因此作战十分顺利,加之辽东地区下了30多天的大雨,曹魏的补给运输船从海上直达曹魏的前线,公孙渊被围困,粮草断绝,大败,公孙渊父子被司马懿擒获斩杀。

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来回共用了9个月时间,得益于司马懿对公孙渊兵力和战略上精准预测,以及联合高句丽迫使公孙渊两线作战。

司马懿攻占辽东带来的恶果。

司马懿占领辽东后,为了防止辽东本地人东山再起,将公孙渊的2000多官员全部斩杀,并将辽东太守驻地15岁以上男人全部杀死,约7000人。通过战争和屠杀,原来控制辽东的军队和精英几乎全部灭绝。(司马懿剧照,屠杀辽东军民)

这就造成辽东地区势力的空虚,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趁机崛起,占领了不少地盘。244年,曹魏不得不派军进攻高句丽,占领了他们的首都,不过高句丽的精锐并没有损失多少。313年,西晋“八万之乱”时,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分割了朝鲜半岛和辽东的大部分地区,趁机崛起。

二战意大利士兵投降后,自己造战俘营关押自己,为何意大利军队战斗力这么弱

德国在欧洲地区的盟友多数是一些小国,要么就是类似于瑞士这样的骑墙中立派,真正所谓的大国盟友也就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而已,其中意大利在当时也算武器先进,尤其是海军领域还比较领先,可意大利士兵的战斗力不仅是不堪一击,甚至经常主动投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大利士兵的搞笑事件。

美军在轰炸萨拉丁岛屿的时候,上面驻扎了一万多的意大利士兵,最后该岛守军因盟军轰炸机轰炸死亡40人以后,就决定接受了盟军的劝降,看来在遭受40人的“重大伤亡”后,意大利军队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既然这样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投降算了倒也说得过去。在北非战争爆发的前期,一个意大利要塞在英军进行了一场试探性的攻击后,竟然直接打出了白旗,这一下把英军也搞懵了,还以为是诈降,结果意大利指挥官出来对英军说,我们已经打完最后一发子弹了,可是英军进入要塞后发现里面堆满了各种意大利制造的弹药,当然都还没开封,大概这位意大利指挥官的逻辑是没开封的弹药是不能算的。

还是在北非,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遇到了英军设置的路障,负责这个路障的英军大概有一个连左右,本来英国指挥官准备请求增援的,结果意大利再一次的刷新了三观,直接投降了,英军连队指挥官汇报,说抓到5000人的俘虏,但是当时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营地去收容这群人。于是军需官给意大利人运来了材料,就地自己建造战俘营,然后自己把自己关进去,这大概创造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奇迹,全自动的投降。

之所以意大利军队经常在二战中扮演一下搞笑的角色,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首先和德国人民不同,意大利人民的战斗意愿本身就不强,德国是因为在一战蒙受了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基础,而意大利则是满足墨索里尼的个人私欲,意大利士兵可以说并无斗志,完全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战,还不如早点投降保住小命,毕竟当时欧洲国家对战俘还是很优待的,往上数五百年大家都是亲戚嘛。

另一个方面是民族性格使然,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地方,文化气息浓厚,而且整个意大利之前是欧洲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基督教的中心区域,所以意大利没有好战的文化,也没有强烈的战斗欲望,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