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韶关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印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广东韶关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韶关和韶山不一样,韶关是广东的地级市,韶山是湖南湘潭县级市,毛主席故乡。

近代的韶关,最有名的三个人就是张发奎、薛岳和谭辅仁。

韶关是广东最北面的一个地级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今天要讲的三个近代名将,都是客家人,与韶关相近的梅州,则出了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是朱德元帅在云南讲武堂的师弟,也是徐向前元帅、林彪元帅在黄埔军校的老师,曾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等职位,是我军重要的领导人。改革开放后,叶剑英和邓小平同志一道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居功至伟!

详细说说韶关的三个近代名将吧!

1,薛岳。

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军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薛岳被人称为“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军令部核查战果,薛岳缴获军械和俘虏,全都拿不出来,可见水分很大。

薛岳的军事才能也许没有想象中那样高。长征中,薛岳是围追堵截的主要指挥官,十倍兵力狮子搏兔,反而被玩得团团转。海南岛战役,十万对十万的登陆战役,解放军用小木船就打赢了薛岳最引以为傲的“伯陵防线”。

打败薛岳的,不是别人,真是他的客家乡党叶剑英。

2,张发奎。

张发奎是北伐之后粤系新军阀的主要代表之一。北伐中张发奎担任第四军军长,十大元帅有8个都是他的部下。张发奎在新军阀混战中,曾经支持过汪精卫,很受蒋介石忌惮,四军的骨干被蒋介石分化瓦解,成了光杆司令。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张发奎虽然是薛岳的客家乡党,确实抨击薛岳战绩作假最激烈的人。张发奎死后,叶剑英元帅发文悼念。

3,谭甫仁。

谭辅仁是1955年授勋的中将,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与部队失散,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井冈山斗争中,谭辅仁被俘虏,第二天就当了营长入了党。之后,谭辅仁先后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东征和西征、平型关战役、抗日战争、解放东北战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解放广东、万山群岛等战役。可以说,谭辅仁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谭辅仁之死十分蹊跷,1970年,时任昆明军区司令政委的谭辅仁被枪杀在家中,刺客是正在接受审查的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而王自正自己最后走投无路之下也只好自杀。王自正到底是不是敌人派来的间谍,存疑。

韶关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印象

韶关印象

中国古猿狮子洞,

丹霞地貌冠全球。

舜帝韶石谱天籁,

九龄天涯共此时。

朱毛水口尘战,急,

中山此伐号角鸣。

曹溪华禅祖圣地,

浈武北江万古流。

2O19,4,9

靓眼!韶关风采楼修缮完工展现新“风采”, 你怎么看

  风采楼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区风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屡经重修。风采一词是来自于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宋襄是借用“风采”一词比喻余靖的学识和品格。“风采楼”三个字的题额,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茅笔字的存世珍品。  风采楼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为同时代同风格的建筑物,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砖木结构,于1934年以水泥钢盘结构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风采楼东临浈江,西望武水,气势轩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被誉为韶关的标记。  风采楼位于韶关市区,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动朝端”之誉,故名丰采楼。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记建筑,现为韶关市博物馆。  附:韶关 风采楼边有故事  在韶关,我终于毫无保留地抛弃了一直以来认为只有背包远走、把自己放逐于天高海阔才是旅行的幼稚——我开始明白,只要用心去发现,那些所谓的小地方其实有着最耐人寻味的美。不用去法国的小镇,不用去英国的乡村,也不用去德国的城堡,国内的那一座座小城,就有如一个个表情丰富的世人,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终于造就了难以磨灭、让你唏嘘不已的性格。  走在这个粤北小城的马路上,我所能够做的只是慢慢去咀嚼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一张照片,一个细节,细细体会,掺和着我们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听说过或未听说过的事情。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她好像一位养在深闺的少女,只有慧眼的人才能读懂她。  古城地标风采楼  担负一个城市的地理标志,其中使命大概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必须要象征这个地方的性格和文化。它见证了城市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历史典故。我想,风采楼就是韶关的地标。  风采楼为纪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建,他是韶关历史上杰出人士的代表,曾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而“风采”这个词就是来自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  在韶关市区,风采楼是唯一的古物,由于现代建筑的规则与宏大,如今风采大厦下的风采楼就更显得格外古雅,那是一种从历史中走出的玲珑美感,当风采楼在过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这种风采似乎又在预示在明天的经久不衰。它是古城的一个象征,至今仍有不少商家以“风采”作为字号、商标。  在离风采楼大约两个街口的地方有一条小巷称为余相巷,听当地人说这就是余靖祖居,幽深小巷平淡无奇,而现住在余相巷的大多数已经是一般平常老百姓,只有里面的余靖纪念馆才提醒你这里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今日繁华风度路  如今韶关最繁华的一条路叫做风度路,这条“风度路步行街”似乎已经很难与唐朝的历史牵扯在一起,但是它的的确确就是为了纪念唐朝明相张九龄而命名的。翻开这里的乡土历史教材《韶关历史》,开篇就能见到张九龄的名字,他曾经向唐明皇呈奏,陈述历代帝皇兴衰教训,但是唐明皇只陶醉于开元盛世,对忠言听不入耳。十五年后发生安史之乱,平乱之后,明皇终于后悔当年不听张九龄谏奏,自此之后,唐明皇任用官员必问:“其风度如张九龄卿否?”“风度路”也因此而得名。  风度路是韶关最古老的商贸大街,可能因此而难以大拆大建这倒成为了一种幸运。散步在风度路上,体会两边商铺的变迁,其实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发展。古街焕发着四射的热力,总激起我无尽的好奇心去探究起这条街道昨天的身影。  糍粑与土语里的生活滋味  吃过丽江的粑粑、阳朔的粑粑、还有乌镇的青团子,来到了韶关,就忍不住把它们和在这里街头巷尾售卖的艾叶糍粑做比较,往往我对后者情有独钟。这里的糍粑里面加入了艾叶,按照今天崇尚食疗风气,艾叶在传统中医药里有着独到的疗效,不知不觉间,做糍粑人的一番心思用意就融入在这小巧可口的食物中。  还有灰水糍,老韶关人自然是记忆犹新,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灰水糍。做好的灰水糍可以加点青菜、猪肉做成汤片,也可以煎成金黄色,撒上白糖,口感滑润。现在这些东西也许只有在小巷深处才能发现它的踪影,但是这却是它最原始的生活滋味。  不能不提的还有韶关的方言土语,那些“涩”麻声、本城话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转变为讲粤语或国语,但老一辈的韶关人却坚持:宁愿卖了祖宗田,不卖祖宗话,那土话似乎也成了老土的老一代人的土话。当我看到两位老人家驻足在市场边上用土话聊家常,那一瞬间,我明白这座城市还是属于老人家,是他们继续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精髓。  推荐看点  吊脚楼、骑楼和趟拢门——“老房子”告诉你韶关的一切  在韶关的记忆中,没有“快餐”,没有“批量”,有的是普通的物件、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还有那些承载了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