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什么意思?夏虫不可语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
发布时间: 2023-07-06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什么意思

“井蛙不可语于海 夏虫不可语于冰”的意思: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出自: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话。

原文:《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赏析: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夏虫不可语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释义】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出处】《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示例】《资治通鉴??晋纪五??惠帝》中有以下故事,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曰: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童霜威心想:“‘夏虫不可以语冰’,我怎么同你说呢?‘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就少说几句算了!”(王火《战争和人》三卷四)活不到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哲学解释为“认识的局限性”。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是什么意思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

原文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是,层次不同,世界不同。

井里的青蛙永远只待在井里,你和它说大海广阔无边的壮观景象,那是对牛弹琴。因为它没有亲身体会过,多半不会相信你所说的,就算相信也无法想象大海的样子,就像盲人摸象那样。

生活在夏天的虫子因为没有经历过冬季,对于冰雪的理解就更为抽象了。它所认为的寒冷,可能只是因为某天起早了,露水滴在了它的身上。

这两个物种因为受地域和时令的限制,所以有它们自己的小世界。但如果有一只鸿雁,它的世界就不同了,它看过万里江山、经历过春夏秋冬、欣赏过浩瀚大海。这就是层次不同,世界不同。

但鸿雁就比青蛙和夏虫高级吗?答案是否定的,后者没有看过前者的世界,同样前者也没有看过后者的世界。就像细菌的微观世界,它们三者也都无法领略到。

所以层次不同是并立的,并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扩展资料:

井蛙和夏虫并不是不想看到大海和冰雪,而是作为这种生物的它们,上天已经给它们做好了选择。它们的世界圈子是它们一生也无法突破的。如果强行突破这个圈子的话,只会提前招致死亡。这就是先天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能够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的。

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不同,所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兴趣圈。所以和别人交谈时要谈别人能理解的,如果曲高和寡,就会产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对夏虫你只能和它谈盛夏,对井蛙你只能和它讲讲井里的故事。所以,我们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扩展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虫不可语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