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顾之相图片(“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老祖宗的经验有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老祖宗的经验有什么道理

走路姿势,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

留传下来的许多俗语,是老祖宗对人、对事、对自然现象等经验的总结。就是初识一个人,从着装、眼神、笑容、一举一动等等就会对他(她)有个初步判断,因为那些都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在无意中一种表现。今天,只说说走路姿势。

我在闽赣交界搞工程时,听老人说:背手、方步,官样。因为那县县长是全地区最年轻的,下乡视察时,果然背着手,迈着沉稳的方步,在田间小路上如身负重担般走着。

当时,我觉得这俗话有理。没几年,一个真实的传言,又引起我深思。原来,那县长后来因受贿被判刑。见到他的人回来说:这家伙在獄中,还装模作样,依旧背着手,迈方步。放不下官架呀!

原來,走路姿势,有自然心态流露;还有故意装样子。所以,识一个人不在于一时一事,日久见人心么!

地域不同,俗话也不同。我们城里女人喜欢苗条,而在山区老人眼里,″水蛇腰,老鼠步,是败家精”。最好娶,“矮脚鸡母会生蛋”的女人。为什么?前者妖娆,喜装扮,探事(即惹是非),败家。后者,如矮脚母鸡,不仅会生蛋,还会带小鸡。脚粗短,步伐扎实稳重,能兴旺家族。我想,有理。城市爱漂亮,边远农村爱的是会劳动和生儿育女的女人。

我们常说,男子汉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那走路姿势,一往无前啊。还有,″腿长,踮起脚尖走,顾首不顾腚“,就是说,这样走路的人,心胸狭窄,办事毛燥,做事有头无尾。一一一

总之,识人不靠一时一事或一举手一投是。千年传下的俗语,也会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不过,一个人走路姿势,只不过表露当时的心态而已

曹操明知司马懿会造反夺朝,为何不杀了他

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

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

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

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

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

01

鹰眼狼顾的司马懿

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

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

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

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

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

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

02

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

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

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

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

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

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

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

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

03

政治家的权谋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

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

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

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

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

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

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

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

鹰视狼顾之相,为何深得曹操后辈的信任

1、曹操时期,司马是曹丕做太子时的四个亲信,时称太子四友(另外三个是吴质、朱铄、陈群),深得曹丕信任,史载“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2、曹丕时期,司马节节升官,是朝中重臣,到曹丕去世时,成为了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3、曹睿时期,司马外出做了都督,开始掌握军权。随着时间流逝,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先后去世,加上与西部战线的诸葛亮对抗功绩,最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不过曹睿死前,是没打算让司马继续辅政的,不过司马在朝中也有关系,在这些人的劝说下,最后司马成为了第二辅政大臣。

4、三少帝时期,司马先是扳倒了第一辅政大臣曹爽,然后成功平定了淮南的第一次叛变,最后为后代铺就了一条登基之路。

论原因,曹操并不信任司马,只不过看中司马世家大族的身份来巩固魏国的基业,司马能被重用,最大原因是曹丕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曹睿本人对司马也不是完全地信任,只不过那个时候司马功绩太高,不安排为辅政大臣的话说不过去。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不是曹爽乱搞一通,司马是绝对没有机会篡权的。

如果一个高管有鹰视狼顾之相,那么他的董事长会不会考虑辞退他

那就看董事长是个深谙传统文化古汉语的高人,还是个对名词一知半解的棒槌了。

鹰视狼顾,原作“狼顾虎视”,其实这个词原本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

罗贯中乱盖,把这个形容词扣在了司马懿的脑袋上。

但实际上,这个词,是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手下有个大臣,原刘璋部下,叫李邈,他向刘禅上疏,其中有“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一语。

但是,若把“狼顾虎视”理解为包藏祸心,那也不正确。

因为无论是形容诸葛亮“狼顾虎视”还是形容司马懿“鹰视狼顾”,其实都不是指人品,而是指行为。

这个词,是说某人行为决绝、甘于冒险、作风激进。——完全不是形容某人的为人品德。

它就是形容作风的,激进冒险,棋胜不顾家,这才是“狼顾虎视”“鹰视狼顾”的本义。

因此李邈之疏,后文才有“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一语。李邈是说,诸葛亮总算挂了,没有诸葛亮频繁发动战争,大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