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莫叹三光隔(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天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天涯》

《天涯》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在那个鸟语花香的春天里,一个人独处在遥远的天涯。这是一个多么悲哀凄凉的处境,偏偏这时候又是处在夕阳西下的光景之中。

远方的爱妻呀!你若是真正的为我流泪,就应该浇湿我这朵最高之处凄楚的花。

整首诗“意极悲,语极艳,不可多得。”

20191123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徒有凌云志,怎奈襟怀未曾开!何解

“徒有凌云志,怎奈襟怀未曾开”译文为你空有一番凌云才智,一生的胸襟报复都无法施展。

“徒有凌云志,怎奈襟怀未曾开”化用唐·崔珏》《哭李商隐(其二)》的“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译文

你空有一番凌云才智,一生的胸襟报复都无法施展。鸟声消逝花朵凋零而你在哪里?竹子和梧桐都枯萎了,凤凰鸟却还没有来。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无法奔跑,伯牙因痛失知音而不再弹琴以示哀悼。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

“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是什么意思

来自唐代崔珏《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原诗如下:

其一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译文如下:

其一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干。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其二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注释

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甘肃秦安县。星郎:《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是以难之。’”后因称郎官为“星郎”。适归:往归;归向。高壤:土丘。一作“黄壤”。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学海:喻指学术界。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琪树:仙境中的玉树。霓(ní)裳(cháng):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绛坛:一作“玉坛”。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踠(wǎn):屈曲、弯曲的意思。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鉴赏

这两首诗是情辞并茂的悼友诗。李商隐是一代才人。李商隐的诗辞采精工富丽,韵调婉转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政治宗派斗争的原因,这样的大诗人于病死荥阳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撰文来纪念他。现存的当时悼念李商隐的诗仅有两首。这珍贵的两首《哭李商隐》诗出自李的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

  第二首,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两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晚年诗作,通过描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感叹自己身尚在、情长存,却无奈爱妻已逝去!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妻子王氏的无限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即将终老的哀怨之恨。

写作时间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暮秋。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我的译文】

荷叶初生的时候春恨已生。荷叶枯萎的时候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情意就地久天长,能知我心事的惟有江水声。

【我的理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人在诗的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他的哀思有关,喃喃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憾与恨。

诗句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两个七个字的诗句中,诗人重复使用四个字“荷叶、时、恨”,增加了这首诗的回环往复、似直而迂的情韵。

诗人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让荷叶的生命在“生时春”与“枯时秋”中相对比;让人的情感在荷叶的“恨生”与“恨成”中产生,从而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