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战役(一鼓作气什么战役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一鼓作气什么战役

长勺之战。出自春秋左氏传。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出自哪个时期

出自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具体战役是:齐鲁长勺之战,鲁军将领曹刿(gui,第四声)的著名论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长勺( 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3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

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一鼓作气出自古代的哪次战役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
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
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
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
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
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
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
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
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
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
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
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
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
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
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
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
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
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
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
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
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
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
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
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
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
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
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
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
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
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
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
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
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
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
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
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
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
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
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
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
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
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
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
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
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
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
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
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
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