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什么意思(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

前不久,我给一个同楼层不同科室的95后小丫头当入党介绍人。在党支部开迎新会时,我做介绍人发言。其实我本来是想说些套话应付过去,理由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履行个程序。

可是让我准备发言前那一刹那(此处有些夸张啊),我猛地想起这个小姑娘和我这种80后,当年入党时很不一样,她参加党课多、汇报多、政审、外调严,工作学习都非常努力,非常的不容易。我做为主介绍人,太应付的话会寒了年轻同志的心。

这个发言我是走心了,两个月过去了我每个字都记得。当时我想了片刻,非常真诚的说:“尊敬的党支部,各位同志们。邵XX同志,抱有很大的虔诚和付出很多努力学习党的三基知识,非常希望加入共产党并得到党组织的认可,我做为她的介绍人,看到她的努力和坚持,我非常感动。今年年初我承接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组建一个敢打能拼,善啃硬骨头的团队,当我询问邵XX同志时,她毫不犹豫的同意了。在这五个多月的工作中,凡有安排她不打折扣的落实,凡有难点阻点,只要有部署她必是工作骨干。辛苦劳累,风里雨里,她都毫不抱怨,兢兢业业。在党的精神和信念的激励下,她以自己的实际表现,诠释了新时代入党积极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热情,我认为她非常符合党员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党组织也需要这样的新时代、新风貌、新血液的党员同志,我愿意介绍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然不仅是我,全支部的挺多人都挺能煽情的。我看到小姑娘眼眶瞬间有些红了,我也有些哽咽,甚至包括我们五十多岁的副局长也是揉了揉眼睛。

放在十年前,我会觉得有些矫情有些假,但是时至今日,我真的有种莫名的荣誉感。这一刻,无关个人私利,无关市侩圆滑,无关争名逐利,我参加过太多会议,也叫过太多人“同志”,很多都是标准流程而已。但是这次我说出“邵XX同志”,包含了太多真挚,好像有种薪火相传、事业承续的自豪感和欣慰感。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我好像真的看到“初心”的样子,好像伟大复兴与我这个渺小的人有了更多的联系和情感羁绊,总之,很复杂也很感慨。“同志”正在新时代恢复它蕴含的丰富内涵,新一代和70、80后不一样了,我们的国运来了!

“同志”不再是一种客气或敷衍的称呼,它正在迅速恢复着曾经的意义。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虽然我们一度迷茫过,但我们终将归来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曾经号称“蒋介石头号智囊”的杨永泰,1936年在湖北省主席的任上不明不白的就挂了,案子一直没有破。明眼人都知道,这与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样明显的暗杀行动,恐怕二陈控制的“党务调查处”(中统前身)也是第一嫌疑单位。

试想一下,蒋介石身边如此身份的高级幕僚长和封疆大吏,都逃不掉中统的小黑手,精于权谋的蒋介石如何不惊惧有加?陈氏兄弟虽然是蒋的嫡系,但当时的权力膨胀实在过快,并且陈立夫此人的最大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抓权,民国党政和警察系统的要员,多为CC保举和安插。

杨永泰被贬出中枢和横尸街头,就是因为动了二陈的奶酪,因为杨某人也非常擅于弄权。CC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最大的特务组织,是秘密活动的行家里手,所以杨永泰事件,其实是给蒋介石敲了一记警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扶植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所以,黄埔系的“特务处”从一开始就是制衡中统的有力工具,戴笠自然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从来对中统毫不客气。按照戴笠黄埔六期都没有毕业的资历,凭什么有胆量跟老字号中统叫板?当然是背后有人撑腰嘛。当特务处接管“南昌行营密查组”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后,已经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整合所有的秘密行动和情报人员,蒋介石下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陈立夫为首任局长、南京警察厅长陈焯为副局长。原党务调查处改编为一处,原复兴社特务处改编为第二处,同时还成立了负责邮电检查的第三处,搞笑的是,这个军统局从局本部到三个处,居然是分四个地点各自办公的。

按理说,局长既然由“中统创始人”担任,第一处应该很吃香很牛叉吧?no,戴笠对陈局长至多是表面恭敬,暗地里根本不鸟他,更与徐恩曾的一处因为权力、经费和办案权争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戴笠有事情根本不向“军统局长”汇报,而是直接面呈蒋介石,陈立夫亦无可奈何。

在戴笠与徐恩曾较量的初期,双方还顾忌着一些面子,没有撕破脸皮明着干,只是暗中憋着劲互搞。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军事情报和谍报工作成为重心,徐恩曾的第一处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戴笠第二处多为黄埔军官,行动力和专业性较强,所以戴笠权势日重,双方的争斗把军统局闹得乌烟瘴气,反而削弱了整体特工力量,蒋介石无奈下令分家。

1938年戴笠的一处升格为军统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属于现役单位;徐恩曾的二处独立出去成立中统局,隶属于“中央党部”,属于党务机构,其实严格来说,提问是有暇疵的,因为只有军统算是国民政府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而中统是党务机构,并不算民国政府机关。

分家时对双方的职责范围也进行了分工,不染指军队是给中统划的红线,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立仁及其部下一身军装是错误的,中统不是军事单位,不穿军装不挂军衔。既然双方职责划分已经清晰,那么争斗就应该消停了吧?

当然不是,在蒋介石手下的三大政治派别中(政学系、CC系、黄埔系),始终存在着争当主流派别的矛盾,其中政学系是一群老官僚(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他们主要控制政府部门,与主军的黄埔系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黄埔系看来,CC系及其附属的中统,才是他们成为唯一嫡系的大敌。

比如像陈诚、胡宗南等人都暗中以蒋的接班人自居,就是这种思想作祟。黄埔时期就担任校长机要秘书的陈立夫自然也不甘示弱,因此这两个派系必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以便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夺利。

而军统正是黄埔系的急先锋,中统则是CC系的代表性机构,因此这俩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双方老大也很清楚,蒋介石既不会坐看中统吃掉军统,也不会允许军统打垮中统,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只要不威胁蒋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但会默许,甚至会希望这种矛盾存在下去,其结果就是军统和中统互相掐个不停,狗咬狗并且嘴里的毛越来越多。

在戴笠的强势运作下,到抗战末期军统的势力极为庞大,已有打垮中统之势,封建思想严重喜欢搞派系平衡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了,再密令钱大钧、胡宗南、唐纵、宣铁吾组成“五人秘密小组”监控戴笠和军统,名单上这才四个,怎么少个人呢?因为组长正是蒋介石自己。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能骂不能打,但学生不写作业、上课说话、顶撞老师、欺负同学,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管

为什么要管,你管了就是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左了,你培养那么多人才出来,国家怎么消化,你这不是为难国家嘛!

回想几十年前,国家会规定那么多教育的规则吗?不会,因为国家急切的需要大学生参与到国家战略建设,只要能出人才,老师越能干越好!如果你还在固执的以为,国家在发展,教育越来越人性化了,才会有那么多教育规则的诞生,那你就太过于乐观了!清华北大211685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反而那么多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的大学一个个的冒出来了!因为,质量很重要,再多的人才我们国家只需要高尖端的人,其他人都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实在太多了,就连初中全门不及格的都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混到所谓的大专大本研究生的文凭,你是招人的,你会选哪个越想出来的呢?

相反,如果大学生数量减少了,是质的减少,那大学生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供需关系才在这里,你是国家教育部管理者,你也会想办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义,要不然大把的大学生在家里啃老,国家会乐意看到吗?所以,才会有对老师的限制令,才会有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整理整顿,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质量!在学校里主动让出教育权,就会有一大批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给惯坏了,这批人就不用竞争未来的大学生名额了,能懂教育的家长毕竟只有极少数人,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了课外辅导却还是成绩扑街,你以为是辅导机构老师的水平不高?其实都是自己给耽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