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豫让为什么要坚持杀掉赵襄子?赵襄子为何会放了想杀他的豫让仅仅是因为他是贤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豫让为什么要坚持杀掉赵襄子

要说豫让的故事,还要从“三家分晋”说起。

随着晋国实力的衰弱,晋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六个大卿把持着,后来,6家变成了智伯和韩、赵、魏这4家。胃口很大的智伯打算联合韩、魏两家来攻打赵家。然而韩、魏两家非常担心自己会成为智伯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就反过来联合赵家,一起打败了智伯。

他们不仅夺走了智伯的土地,还把智伯给杀害了。然而,一个坚持为智伯报仇的人就登场了。他就是豫让。

其实,智伯不是豫让唯一投靠过的人。但是,豫让觉得只有智伯信任自己,也只有智伯看重自己,因此就是这份信任成为了豫让要不惜一切代价,为智伯报仇的原因。

在智伯被杀害后,豫让先是逃到了山里,他需要等待一个时机。

后来,赵襄子准备修建宫殿,需要一批工人,豫让就混在工人中,准备伺机杀害赵襄子。不过,他带着的匕首却露出了马脚。赵襄子看见了他的匕首就问他,你为什么干活还要带着匕首。眼看事情败落,豫让却非常淡定地说,我带匕首就为了要刺杀你。

赵襄子被豫让的坦诚给打动了,于是便放掉了他。

可是,在豫让看来,自己为智伯报仇的目标没有达成,他不能就这么放弃,带着心中的不甘,他继续等待时机。

不过,这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赵襄子已经见过自己的面目,再次靠近赵襄子行刺无疑比登天还难。

豫让想出了“漆身吞炭”的办法。

他把生漆涂在了自己身上,由于生漆的腐蚀性,他的皮肤都破损,很多地方都烂得不成样子了。为了怕他的声音被认出来,他又吞下滚烫的炭火,烧毁自己的嗓子。这一次,他觉得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被发现出来。

又一次,豫让埋伏在赵襄子经过的道路旁,准备趁其不备行刺,然而就在赵襄子路过时,他的马突然受到惊吓。赵襄子立刻警觉到,有人要行刺,于是派人查看,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非常想不明白,为何豫让如此坚持,非要刺杀自己。豫让告诉赵襄子,因为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能信任自己的,所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知道,赵襄子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自己,就请求他能否让自己死前,刺一刺他的衣服,以此向智伯表达自己的心愿。赵襄子感叹豫让对智伯的忠诚,满足了他的心愿。而豫让死后,赵国仁人志士无人不为他感动。

豫让的侠义体现在哪里?

说完了豫让的故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豫让身上究竟有哪些侠义的表现,让后世对他有非常高的评价。

首先,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对智伯的情感上。在春秋战国这个充满了战乱,充满了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的环境中,似乎除了利益,没有什么永恒的存在。但是在智伯和豫让之间,存在了一个可以永存的价值,那就是信任。

在豫让看来,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一个信任自己,把自己当做人来看的人。豫让认可这份信任,所以他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智伯。

从三家分晋的故事来看,智伯在某种程度上是“死得其所”的,豫让完全可以选择划清与智伯的界限,或者狡猾一点去投靠新的主人。但是他没有选择苟且,没有选择让自己安度余生。他决定站出来的那一刻,就说明了他对智伯的态度。

其次,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行刺赵襄子的方式上。说到刺客,很多人会觉得他们是一群不太光明的人,似乎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或者说为了行刺可能会采取许多卑劣的手段,比如先骗取对方的信任,然后再行刺对方。然而,从豫让两次的行动来看,他采取的都是非常直接的行刺行为。

也许如果豫让先潜伏到赵襄子的身边,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轻而易举地刺杀赵襄子。但是豫让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而是难度更大、承担更多痛苦的方式,他这么做恰恰是在杀生取义。

最后,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坚持上。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被发现了,赵襄子也大发慈悲地放了他。其实,豫让这时也大可远走高飞,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毕竟他为智伯报仇的态度被看到了,也被认可了。然而,豫让觉得这样自己将没法面对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毁容,选择了继续等待时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东西,可能不是其他人能够理解的。但是在面对着种种不利时,还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仅此一点,是不是就足以获得尊重呢。

赵襄子为何会放了想杀他的豫让仅仅是因为他是贤人吗

赵襄子为何会放了想杀他的豫让?仅仅是因为他是贤人吗?

其实赵襄子未必是觉得豫让是贤人,很可能是因为赵襄子觉得豫让是可以被利用的棋子,因为他能借助豫让给天下人做一场秀,一场收买人心的秀,我们先开看看豫让的行刺。

躲在厕所里的刺客。

豫让,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关于他的身世,历史记载的很少,但他有个爷爷很出名,叫毕阳(至于为何豫让不叫毕让,这就不得而知了),每当人们说到豫让的时候,总会附带上,这是毕阳的孙子。

豫让起初为范氏和中行氏效力,这两家败亡之后,改投智家,深受智瑶重用,智瑶死后,豫让倍感痛心,尤其想到智瑶死时连个全尸都没有,这种情感就更加不能遏制了,于是决定为智瑶报仇,刺杀赵襄子。

但赵襄子哪能那么容易刺杀呢,更何况豫让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万人之中取赵襄子首级,豫让根本就办不到嘛,但有想法的人是不会走投无路的,赶巧赵襄子的宫中要修厕所,豫让就把自己伪装成受过刑法的人,成功地混入了为赵襄子修厕所的行列。

有些事情别人能代劳,但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做,比如上厕所,赵襄子一次去厕所的时候,感觉心里发慌,这是久经沙场的条件反射,赵襄子感觉到了生命受到了威胁,于是下令搜捕,果真逮住了把涂抹墙壁的工具磨成利刃的豫让。

躲在桥下的刺客。

既然抓住了刺客,那就要审问,豫让倒也不含糊,直接道明来意:我就是豫让,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手下人纷纷要杀死豫让,但赵襄子制止了,因为赵襄子认为豫让是贤人(《战国策》记载:此天下之贤人也)。

就这样,豫让捡了一条命,但赵襄子放豫让真的被豫让的“贤”感动了吗,其实未必,我们稍后再议,继续说豫让的第二次刺杀。

豫让第一次刺杀没有成功,却让豫让成为了晋阳城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提起他不再说他是毕阳的孙子了,一夜成名是很多人追求的,但这对于豫让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走到那都带着“明星”光环,这还怎么实施自己的刺杀呢?

一个人的心不能被改变,但容颜却可以改变,于是豫让给自己来了一次“大整容”,不仅剃掉了胡须和眉毛,还把漆涂满全身,让全身生疮,更夸张的是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声音还不惜吞炭,最后终于整容成功,连他的老婆都没有认出他,在他打听到了赵襄子的形迹后,提前躲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等待时机。

豫让的刺杀坏在了一匹马身上。

当赵襄子骑马经过豫让藏身的那座桥时,豫让觉得时机已经来了,就拖着谁也不认识的身躯和面容试图接近赵襄子而行刺。

就在豫让要出手的时候,赵襄子的马受惊了(《战国策》记载:襄子至桥而马惊),扬起一人多高,不知道赵襄子的马是感受到了豫让的杀气,还是被他的鬼模样下到了,马一受惊,赵襄子立即警觉,对周围人说,这一定就是豫让。

一审问,果真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叫花子,就是豫让,赵襄子就问豫让:以前你服侍范氏和中行氏,智伯灭了这两家,也没见你报仇,反而投靠了智家,现在为何盯着我不放,不死不休?

豫让就回答说:这是因为范氏和中行氏把我当成普通人,我自然也像普通人那样回报他们,智伯以国事待我,我自然要用生命来报答他(《战国策》记载:知伯以国事遇臣,臣固国士报之),豫让知道自己此次必死,就问赵襄子要来衣袍,以剑击之,口里喊着:我可以报答智伯之恩,随即自刎身亡。

飞鱼说:

如果赵襄子的马假如没有受惊,豫让能行刺成功吗,其实也未必,因为赵襄子第一次放了想杀他的豫让,并不是他不怕死,是他本就打算利用豫让给天下人做一场能够收买人心获得仁义的秀。

为何会如此说呢?首先,赵襄子刚刚灭了智瑶一家,极其需要稳定晋国内部政局以及为自己打上仁义的标签,让天下义士归附,从而强大自身的实力,以此来增加对抗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