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三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 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泽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也成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理论纲领。

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认为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也表示了怀疑。清袁枚、叶酉、俞樾等因《中庸》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必然晚出。清人崔述认为“《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庸》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者所作。”这些说法,几乎剥夺了子思《中庸》的著作权。超然客公众号

展开全文

其实,通过文献考订,也可以发现今本《中庸》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中庸》和《诚明》原本是独立的两篇。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两篇才被编在一起形成今本《中庸》,孟子最先引用过今本《中庸》多处。孟子之后,荀子所作《不苟》篇与今本《中庸》也有密切关系,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说到“中庸”而且说到“诚”,表现出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倾向。这已然说明《中庸》成书早于孟子荀子时代,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经过考订得到的结论是:《中庸》作者是子思及其弟子。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弟子经过扩充、浓缩、精炼而修成的《中庸》一书最终成为儒家心性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受到子思的思想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其学说,而逐渐形成“思孟学派”。所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这一记述,当基本符合事实。从《中庸》的基本观点和孟子的思想比较来看,源流亦当如此。二者只是思想详略有所不同,而没有精神本质的区别。因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为历代注疏家所遵循。

(摘编自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倾向于内在追求,无论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还是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乃至“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

B.《易传》和《中庸》都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分别从外在历史眼界和内在心性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

C.儒家思想与道家相反,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D.老子、韩非的“道”都符合客观规律,冷漠无情;《中庸》里的“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

B.《中庸》吸取和改造了道家世界观,认为“天”高于“道”,并且“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C.宋代的欧阳修和南宋的叶适都以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为由,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D.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这样的话,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

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阐释的《中庸》儒家思想内涵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D.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4.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易传》和《中庸》的不同,请简要概述二者有哪些不同。(6分)

5.关于《中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远处,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呈现出虚幻般的烦心境况。

突然,他家的一只鸭子奔命似的逃回来,后面一只老母鸡奓着毛疯狂追赶。他立马站起,顺手取下脖子上的湿毛巾,对着老母鸡迅猛地一裹,老母鸡竟被甩到半空,随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并没有立即死,而是从地上跃起,向回奔去,奔到自家大门前才气绝身亡。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行为过当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他主动地向邻居家走去。他向母鸡女主人道歉并愿意双倍价格赔偿。

母鸡的女主人不同意,也不接受道歉,说他是故意杀死了她的鸡,故意杀鸡罪!

在他杀死这只母鸡之前,两家已有些积怨。

很快,母鸡的男主人回来了,男主人的父母也陆续回来。

他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也很快出现在现场。

争吵迅速升级到骂大街。

深夜十二点,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在阵雨中,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他的母亲回骂:“对,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她!”

那夜,他一夜未眠。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后来,他逃离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颇丰。但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母鸡女主人的本意,是诅咒他被汽车轧死,而不是“谁······谁······”"的选择题。这射向儿子的诅咒用意恶毒至极,才让母亲护犊子的本性偾张拼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