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的现实例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和达,结合现实,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和达,结合现实,怎么理解

不请自来,请多包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其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很多人都说过的话,至少也在心里边想过,但无论是自己的出生背景、教育水平,或者自身的性格等因素,导致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需要跨越各种艰难险阻,历经百般人生痛苦的淬炼,才可能握到一丝的希望,有时候觉得那片希望的曙光距离自己很远、很远。

于是,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很深的渴望,希望自己是上天的宠儿,能像开挂一样地马上就实现心中所愿,但是没有用,这叫不得志。

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人可能会寻求捷径,当一切好像近在咫尺,心中难免动摇,做出一些自己都不耻的行为来,甚至走向不归路。这时候我们要坚守内心的大道,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叫“穷则独善其身”。

正如有句古话说:“顺天道者,虽小必大;逆天道者,虽成必败”,做的事符合于天道的,哪怕一开始做得很小,但势必会越做越大。若不符合于天道,即使费尽心思做成了,也会在瞬间垮台,那岂是自己乐意见到的结局呢?

若有一天成功了,更要有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胸怀,心怀天下民生,去造福一方百姓。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总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术业专攻,谦卑做人,修养德行,待到时日枝繁叶茂、兼善天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其他文字,可随时坐下来互动交流,谢谢您的提问!

“止于至善”怎么解释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都挺好》中姚晨饰演的明玉,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吗因为一句话彻底扭转了人生

影视作品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凡是艺术就必然来源于生活,存在即为合理。《都挺好》剧中明玉因为跟蒙总一句自荐的话,走上了销售的道路,从此逆转了人生,成为了苏家最有能力的孩子。这种情况现实中不多见,但确实是存在的。何况明玉自荐的那段只是剪辑的原因放出了一句话而已,后续还会有其他的语言来推销自己。从古到今,通过自荐的方式得到好机会,逆转了人生的人始终存在,古代的毛遂,现代的苏明玉都是他们中的代表。每个人身边都可能存在这样的朋友亲人。

演艺圈里也不乏一句话得到好角色的例子。霸占了宫斗剧王牌位置多年的《甄嬛传》,是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经典。剧集播出后带火了很多之前不太知名的演员,蒋欣就是其中的一个。《甄嬛传》播出后,蒋欣饰演的华妃成为了跋扈宠妃的代表角色,让人由憎恨转为同情,在圈内打拼多年的蒋欣也得到了大众对于自身演技的高度肯定。可谁又知道这个角色也是蒋欣一句话争取来的呢?蒋欣当初接到戏的时候,给她的角色并不是华妃。可看了剧本她发自内心的喜欢华妃的人设,于是在试戏的时候就凭着一句台词的魅力征服了导演,才有了经典的华妃娘娘形象,此后人气攀升,连接好戏。

当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笑笑有两位大学同学,都曾在求职中遇到过一句话改写人生的事情,只不过一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是自己的一句话。

先说第一位同学,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家中母亲怕她难过,也不敢多提,然后这位同学就在家中过起了宅女的日子,整天除了吃喝就是上上网,自觉脸上无光,出门的次数都很少。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某天早上她罕见的出门倒个垃圾,被对门的邻居看到了。邻居一问还没有工作,好心提出帮忙物色一个,当时就打了一个电话,一句话就把同学推荐到了业内不错的一家公司。直到入职同学都是很蒙的状态。后来她的职场路就开挂了,年年升职,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第二位同学则是自己的一句话,得到了让人羡慕的入职机会。当时这家公司去校园里进行招聘,因为专业不对口,门槛又高,同专业的同学都没有人敢上去咨询。这位同学发挥了自己胆子大的优势,勇敢开口去询问,一来二去真的还争取到了这份跨专业的工作,之后又靠着第一份工作经历跳槽到了更好的公司,发展也比较顺利。

职场是个风云莫测的地方,但勇敢者和幸运儿从来不缺。当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剧中的苏明玉能摆脱命运的桎梏,蒙总的赏识栽培也同样重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才有了日后的霸道女总裁苏明玉。

本文由萌萌小笑笑原创首发于悟空问答。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娱乐资讯,请关注我哦!

孟子“性善”之说,告子“性无善恶”,荀子曰“性恶”,佛教是“由心入性”,那么人之初,性到底是善是恶

如果认同“不善即恶”的人类理念,那么就很容易得出“人性本善”的文化结论。此为一。

第二,“人之初,性本善”特指初生婴儿,此时的所谓“赤子之心”并不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赤子之心的“善”具有先天性而不具有社会性。然而,“恶”完全是社会性(后天性)的产物,故谓之“作恶”。(没有“作善”一说)

第三,子思《中庸》言“未发谓之中”,“已发中节”则谓之“和”。显而易见,“已发不和(有过不及)即恶”。

综上,孟子的“性善”说是对的,其他“说”皆经不住推敲。

希望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探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