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移民月球难,还是建造海底城市难?未来的海洋城市会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人类移民月球难,还是建造海底城市难

人类移民月球难,还是建造海底城市难?两者按难度来比较的话,我觉得人类移民月球比较难一点。目前人类无法殖民月球最大的问题是月球上找不到水,即使是有微量水份,那也是微乎其微的,无法支撑人类的移民需要。加上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改造这个生存系统非常难,即使移民月球也需要频繁地球补给,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月球定居。而建造海底城市相对容易点,在不太深的浅海地区,目前好多工程可以建设海底隧道,所以建个海底城市,无非是多建设点海底隧道而已,把隧道连通起来,小城市的规模很快可以实现。加上都是在本土建设,要什么资源就有什么资源,所以实现难度要低一些。

未来的海洋城市会是怎样的

从凡尔纳《机器岛》开始,人类就有建造海洋城市的梦想,今天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

首先是海洋开发确实有这个需要。建造海洋城市主要不是为了旅游,必须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要在大洋上留居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才有可能建造这样的城市。

推动海洋城市的第一个行业是深海养殖。现在人类对海鱼以捕捞为主,对资源消耗很大,将来会逐步转化成以饲养为主。这和人类在陆地上从捕猎为主转向饲养为主是一个规律。比如现在带鱼都是捕捞的,但是带鱼已经可以小规模实验性饲养。金枪鱼则是第一个经济化的深海养殖鱼种。不过海鱼养殖难度远远大于淡水鱼,现在基本都是实验阶段。

目前的深海养殖技术已经可以达到两千米,以网箱为主,但这就要有一个中心基地,带着这些网箱不断在大海中巡游。现在全球最大的深海养殖船就是中国的,由废旧油轮改造,十万吨级,体量超过航母。上面长期留住几百名工作人员。也要给这几百人提供生活设施。

将来的深海养殖船可能长达千米,以几节的速度慢慢在大洋中巡航。船上有自主发电系统,有食品加工厂。现在全球最大的食品加工船也是中国建造的,在大海上直接把经济鱼类变成罐头,或者冷冻,经济价值低的变成饲料。以后深海饲养与鱼类加工合二为一,就需要上千米,几十万吨级的移动浮岛。

另外一个动力是大洋采矿。深海海底是人类共有资源,谁都不能独占,但是需要有人去开采。到目前为止全球也只有中国建造了采矿船,用绞吸方式把海底矿产弄上来。现在也处于实验阶段,将来会大规模量产。那么这就需要建造海上工厂,在大洋上选矿,甚至初步冶炼。

在海上建造城市,前提是产出大于投入。深海养殖和采矿这两项技术发展到经济规模,可以量产,海上城市就会到来。

其次是海洋工程技术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理论上人类已经可以建造长度三千米,排水量一百万吨的船,让它在海面上低速移动。之所以迟迟没有建造,就在于没有足够需求。另外,海洋核电站技术也已经成熟。现在的核动力航母发的电就够一座小城市用。海洋核电站只是把它再扩展一步。将来的海洋城市能量供应不成问题。

到现在为止七十亿人还挤在陆地上,而占全球表面积一半的公海只是跑跑运输,经济价值远未得到开发。海洋城市半世纪内就会大量涌现。

在不久的将来海底城市是否不再是天方夜谭

感谢邀请,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可用地面积少得可怜,虽然一再重复利用、节俭用地,但还是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日本人民被逼得不行,只好开辟新道路,开始在海底建城。它被称为Ocean Spiral,由日本赫赫有名的清水公司操刀负责,它可以供5000人生活,其中有住宅、学校、办公等各种场所,它的主体是一个呈网格状的球体,有直径500米和200米两种。

球体采用重量较轻的树脂混凝土材料制成,可以抵抗海水的侵蚀和台风的威力,为了加强球体的稳定性,球体内部建有一座支撑塔,下方还有一个深度约15公里的楼梯,螺旋向下延伸,而在楼梯的中心有一连串的压力球,它可以控制球体在海水中的位置和深度,当遇到台风时,压力球可以把建筑拖到海底避过大风,当需要维修时,就把建筑拖到海上进行修缮。

另外,在这座海底城市居住的人可以完全自给自足,饮用水可以从海水提取再过滤获得,食物的话,可以靠海吃海,在城市中建立大型海产品养殖厂。喜欢吃海鲜的日本人肯定很乐意了,但是中国人肯定受不了,用电问题可以依靠海洋的温差解决,据估计这一海底城市将会在2030年与大家见面,整个建筑的费用高达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8亿元),小伙伴们,你们对这个海底建筑怎么看呢?

每日更新科技短视频,只为分享科技的快乐。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科技公元!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