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有许多名臣,可为何仁宗去世不到80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役?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孔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宋仁宗时有许多名臣,可为何仁宗去世不到80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通规律。

北宋的灭亡,不但不是因为宋仁宗任用名臣所致,相反是因为宋仁宗的仁政,才使北宋得以中兴,推迟了北宋灭亡的时间。

北宋最终灭亡,可以说完全是历史发展规律所致,这里面既有内外,也有外因。

背景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公元1127年,经过靖康之难后的北宋最终灭国,共享国167年,传位9位皇帝。

其中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北宋社会相对繁荣富强、安定祥和最长的时期。

仁政治国

宋仁宗12岁即位,在位时间长达41年,是北宋9位皇帝里面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时期,任用诸多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晏殊、文彦博等文臣,武将有如韩琦、狄青等著名将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得力辅助,宋仁宗时期才能够有比较好的治国效果。

有人说宋仁宗在位时间在政治、军事方面均没有大的作为。但是,正是宋仁宗实施仁政、任用名臣,振兴国力,安稳天下,才使北宋在他的治理下度过了安定繁荣的41余年。

01 灭亡内因。

宋仁宗之后,北宋又有5位皇帝先后即位,但他们总共在位时间才64年,人平均在位时间不足13年。其中宋英宗在位4年即去世;宋钦宗在位时间2年即被灭国。宋神宗、宋哲宗在位期间为了振兴北宋前后实行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不但没有起到振兴北宋的目的,反而因为严重的内耗大大损伤了国家的元气。

宋徽宗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腐败享乐、政治黑暗、欺压百姓,加剧百姓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后来爆发先后了宋江、方腊农民起义,严重的打击了本就虚弱不堪的北宋政权。

北宋建国后,在军事上采用重文削武策略,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军力削弱,无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在政治上也采用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的策略,虽然也保证了政权的高度集中和国家的统一,但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国家实力虚弱的现实状况。

02 外部因素

北宋时期,毗邻的辽国、西夏、金国也都先后崛起,他们都对富饶的大宋虎视眈眈、不断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也都大大削弱着北宋的国力。特别是北宋后期,国家实力消弱、军力低迷的情况下,西夏、金国对北宋持续的战争,把本就摇摇欲坠的北宋推向灭亡边缘。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次年便使北宋灭亡了。

【总结】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来看待历史问题。正如文首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政权的兴衰更迭,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趋,非个人力量使然。

宋仁宗任用贤臣、实施仁政,对国家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理,才带来北宋40余年的繁荣和稳定,让北宋中兴、国家得以更长久的延续存活,否则可能早就灭亡了。

一个政权之所以灭亡,在内来说因为是思想陈旧、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造成的;在外是其他国家或部族文化兴盛、国力强大、有对外扩张的强烈需求造成的。内外因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政权的衰败、新的政权的兴起。

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孔融

凡事都有个限度、凡事都有个例外。做为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曹操需要天下英雄豪杰和贤能之士为已所用,所以曹操礼贤下士。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19世孙,学识渊博,自持清高。少年就有贤名,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孔融忠于汉室,而曹操专权多有不满。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夺袁熙妻甄氏为妻。孔融对曹操说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肯定将妲己抢来赐给了自己的儿子。

曹操敬孔融的才学信以为真询问其详,才知是孔融羞辱于他,心中大为恼怒。其后,在曹操北征乌桓、颁布禁酒令等重大军事的战略决策时,孔融都聚众非议。

曹操忍无可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粱材传文章及翻译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粱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感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