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人生智慧(你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传达给现代人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你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传达给现代人的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的气质和观念,无论是诗经中的高洁的爱情,群星璀璨的诗,婉约豪放的词,对中国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古典诗词蕴涵了百家思想,赋予了观赏者以达观、仁义、超然物外、爱国、坚毅、愤世嫉俗、思乡、惜时、感伤等等丰富多彩感性灵魂物质。我们从小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洗礼,古诗词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中国人的言行思想中流露。 回答者: belloo00 | 一级 | 2011-4-15 19:18
  在说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古典诗词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是中国人情感的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以往诗词的背诵达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赋予了古典诗词浩如烟海的内涵和缤纷多样的情感---或贬谪之痛,不得志之苦;或国破家亡,流离之感;或相思情浓,儿女情长。。。我们在任何时候几乎都可以找到那样切合我们心情的句子,隔着千载的时光和岁月扑面而来,寻到了知音。
  秦汉大漠,三国鼎立,两晋风骨,唐松,宋柏,元骑,明枪,清碑。。。历史渐行渐远,凭吊的,抒情的,感慨的,呼吸吐纳间,自成文章,成了胸廓里不吐不快的诗情词章。
  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流露表达,分外的诗情与画意。
  而正如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反作用于意识一样,古典诗词也滋养了中国人敏感、内敛的情感内核。
  1.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古典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仿佛隔着千载却又近在眼前,一灯如豆,挑灯夜读,侧有红袖相守墨香萦绕;
  2.古典诗词凝练的语言,锤字的精髓,无一不体现着对于文字运用的智慧,体现着朴素的中国哲学,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3.古典诗词多样的内涵,是研究我国文化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读古典诗词犹如是一幅风俗卷轴画正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4.腹有诗书气自华,毋庸置疑,饱读诗书之士,谈吐之间,自有一番别样气度,使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成为一朵奇葩。
  陈建功

你学习了鉴赏中国古诗词有何启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我们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国人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大量诵读古诗文,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比如陆游写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如李贺在诗中说: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此诗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对现实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还有一些对现象和本质的剖析的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古人的哲学在现在看来,依然充满光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