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意思是什么(四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何四川为何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四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何四川为何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四川有许多美称,比如川渝大地、巴蜀大地、富庶之地,还有许多简称,如青衣、牦牛道、雅州等,不过在众多的称呼当中,“天府之国”仍旧是那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美称。如今,“天府之国”已经成为四川最著名的名片,只要提起它,便能想起《战国策·秦策》中苏秦对秦惠文说的话:“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是“天府”最早出现过的记载,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处苏秦所指的“天府”是关中平原,而非如今的四川。

直到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道:“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而这里的“天府之国”,指的也是关中地区。那么,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它又为何能得到“天府之国”的美称?

这个问题的答案,诸葛亮在千年前就已经给出,四川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最著名的记载应该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此处,诸葛亮认为益州沃野千里,资源丰富,而且还可以增加战略纵深,正是在蜀地的支持下,刘邦才可以成就帝业。透过诸葛亮的话可以得知,四川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是一处富饶之地,而四川能够富饶起来,还要归功于秦国。

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在都江堰的防洪灌溉下,成都平原一跃成为古代最肥沃的平原,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不过由于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加之中国地大物博,因此在古代还有许多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比如《大明一统志》中“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指的是华北北部,“保……十年从幸晋阳……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则是指山西太原。除此以外,江淮、闽中等地区都曾被称为“天府之国”,但最终四川从中脱颖而出,天府之国几乎成为它的专有代名词。

四川能够做到这一点并非没有原因,它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地利”方面,四川盆地以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而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为蕴含有丰富营养元素的紫色土,因此它孕育出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而四川盆地相对隔绝的地形,也为它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不仅减少了战火波及,还保护了许多动植物品种。比如四川盆地的植物超过万种,且有许多古老物种,为中国之最,同时它也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方,而中国人最宠爱的大熊猫,也正是诞生在这里。

在天时方面,四川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拥有古老的历史,在两百多万年前,四川便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而两万五千年前便已经形成以三星堆文明为主的的高度发达和繁荣和古代文明。秦国统一天下前将蜀地纳入版图,开启了蜀地与中原的交流,而西汉时在文景之治时代,四川迎来它的繁荣,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府之国”。

在人和方面,四川更是独树一帜,当曾经被苏秦誉为“天府”的秦国在陷入战乱时,成都却在快速的发展。秦国的“天府”完全是毁于“人祸”,经历了春秋争霸、战国乱战、秦统六国等一系列战争后,秦朝终于统一了天下,不过代价是天下百废待举,百姓十户九空,不知多少女子守寡。

可是秦朝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秦始皇派遣三十万秦军戍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随即又征夫三十万修筑长城,征夫五十万修建阿房宫,征夫七十万修建骊山秦陵,这些当然都是秦始皇的成就,《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描述体现了阿房宫的宏伟,可是不要忘了还有前一句: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大兴土木,就连蜀山都被砍伐殆尽,更不用说关中地区,树木植被被大肆砍伐,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土流失,因此曾经富饶无比的关中平原,便愈发贫瘠了。

可是与之相反,蜀地在李冰的治理下,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它沃野千里。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成都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更是有力的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发展。因此到盛唐时,李白才能对着西蜀,写出“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这样的诗句,也正是李白一首豪放肆意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让四川“天府之国”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

所谓“天府”,原是掌管人间珍宝的天官,而四川可谓是中国的珍宝。自古以来,四川都是战略要地,诸如张良、诸葛亮等有名的战略家都把它看作立国根基,而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在经历战乱时,有生力量都会来到蜀地,休养生息,重新积蓄力量。而在抗日时期,四川更是成为中国抗日的大本营,川军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军队之一,它为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又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四川成都依旧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它宜人的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让它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浮和风雨沧桑,四川,这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依旧焕发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文化。

参考资料:

《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迁

《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大明一统志》

《过秦论》 贾谊

《阿房宫赋》 杜牧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李白

关中“天府之国”的称号是什么时候被大家用来形容成都的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四川历史。(本文约800字,阅读需时4分)

说起“天府之国”,我们都会想起四川盆地这个“安逸”、“巴适”的美地方。

不是吃个火锅,就是泡着茶馆,不是“摆起龙门阵”,就是看着街头的美女养眼。真的是不能再安逸啦。

但是早在秦汉时期,天府之国最早是作为关中盆地的代称,汉初刘敬和张良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时,就直称关中是“天府”。

那么这一时期的四川盆地发展如何呢?

《史记·河渠书》对成都和关中的水利设施皆有记载和评价。

蜀之都江堰: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关中之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由司马迁的记载可知,在汉代,位于政治中心的关中盆地,凭借着政治中心,成为理所应当的经济中心,郑国渠、六辅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关中盆地生产稳定增长,民有所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府。秦国因此为基础,吞并六国。

  • 而同时期的四川盆地,因为开发晚,虽有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其最原始目的乃是除沫水水害,在此基础上,修渠灌溉,百姓始得利。而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故这一时期的蜀地,与关中平原发展程度还是没法比的。

那么四川盆地什么时候成了“天府”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顾之时诸葛亮对全国形势的分析:“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里的益州就指四川盆地。

东晋的《华阳国志》记载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说明晋代之时,四川盆地的富裕已经是广为人知了。

在汉末之时,一方面做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屡遭战火,水利失修,民生凋敝。而此时期的蜀地,政治稳定,都江堰的灌溉功能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因此,在三国两晋时期,“天府”这个称号就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专属了。

更多四川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坐火车经过四川,我觉得四川平地很少又破碎,但四川竟然是一个农业大省,还被誉为天府之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火车经过四川,我觉得四川平地很少又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