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于哪年?联合国是哪一年成立
发布时间: 2023-07-06

联合国成立于哪年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问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是它的宗旨。

联合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和通过联合国宪章。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以及中国的代表,继续在华盛顿郊区的一个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开会,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草案。但是,由于苏联代表坚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因此草案的某些部分长期不能确定。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即确认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禁止对提交安理会审议的争端的任何当事国就有关争端投票;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会员国。参加旧金山会议的有五十一国的代表。1945年6月26日,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宪章上签了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是它的宗旨。联合国成立纪实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联合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酝酿和设想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提出来了。他说:“世界上的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保证任何扰乱整个世界的举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1919年,在解决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和积极推动,决定成立国际联盟。由于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参加国联,使提出成立国联倡议并为之奔走的美国终于没能作正式代表进入这一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国际联盟成立后,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为目的。但实际上,它不过是被战胜国的列强操纵,并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因此,它无力制止侵略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0年,法西斯国家便燃起侵略的战火,发动了使全人类遭受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随之消亡了。同盟国在同法西斯国家进行艰苦战斗的岁月中萌发出创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新国际组织的设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机丘吉尔于1941年8月14日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这一设想。宪章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一提法后来被盟国普遍认为是未来国际组织的同义词。1941年9月24日,在盟国伦敦会议上,苏联政府代表、驻英大使迈斯基宣布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4日,《苏波友好互助宣言》明确提出,战胜希特勒之后,“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盟国的共同纲领,约定决不单独停战或单独媾和。这是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据说此词是罗斯福总统在散步时想出来的。“联合国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与后来的联合国组织并不相同,但联合国由此脱胎而成。1943年,二战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性战略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变得急迫起来。各大国从形势需要和各自的利益出发,对规划战后国际安全机构都十分重视。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组织,以免重蹈美国在参加国联问题上的覆辙。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对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是:(1)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美国能在其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的再版。强调大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为此目的,罗斯福重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否则未来的国际组织就难具有世界性,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中国应享有大国地位,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和中国蕴藏着伟大潜力、必将享有远大未来的认识,同时也有今后借重中国制约苏联的作用。苏联也十分强调未来的世界性组织应该成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强大堡垒,这一组织应该拥有制止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充分权威和手段。斯大林指出:它“不应当是既没有权力又没有手段来防止侵略的那个国际联盟的重演。”同时,苏联还十分关心这一组织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至于英国,由于国力日衰,当年的雄风难现,已经预感到难以享有昔日在国联时的殊荣,所以只能紧随美国,并与之保持一致,以尽力守住英国的地盘。1943年10月19日至30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文件。四国在《宣言》中宣布:“它们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的第二天晚上,罗斯福在与蒋介石长谈话时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定决定。次日,中国代表团成员王宠惠奉蒋介石的指示,向美国代表团成员霍普金斯递交照会,要求成立美英苏中四国委员会,负责联合国理事会组织事宜。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建议未来国际组织包括三个独立机构:一个大约由35个“联合国家”组成的庞大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大国,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南美洲、近东和英国自治领地各一个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国组成的“四警察”机构。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的。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罗斯福在谈到开罗和德黑兰两次会议时说:“英国、俄国、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联合国已见雏形罗斯福从德黑兰回国后,要求国务院根据他的设想尽快提出关于战后成立国际组织的建议书。几天后,国务院的非正式议程小组向罗斯福递交了“关于建立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计划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供罗斯福参考。一个月后,罗斯福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他对大国否决权的意见是,执行委员会对于重大问题的决议应由大国一致同意作出,大国可以弃权,但必须受决议的约束。根据罗斯福的想法,美国国务院起草了“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与国务院非正式讨论了这一草案,并认为这一草案可以与英苏进行讨论。1944年5月30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把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和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请到他的办公室,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参议院外委会的特别委员会的讨论情况。赫尔请英苏大使转告各自的政府,考虑邀请中国参加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章程的会议,同时也希望英苏两国能分别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建议案。7月18日,美国政府把经修改的草案交给了中、苏、英政府。草案上根据赫尔的意见作了两处重大改动:一是对成为争端当事国的大国能否使用否决权不作明确规定,留待以后讨论;二是增加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并把安理会成员从8个增加到11个,即增加3个非常任理事国。不久,英国政府提出了建议案,它对赫尔的第一点表示强烈不满。苏联则反对中国参加正式讨论,理由是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经过磋商,三国达成了如下协议:即将举行的会议分成两个阶段,首先由美、英、苏讨论三国关于国际组织的各项建议,然后美、英再与中国对同样的内容进行磋商。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和美英中的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苏英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一阶段会议。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中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二阶段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是顾维钧。在两个阶段的会议上,四国代表以美国提出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为基础,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提案》,准备递交给以后将召开的新国际组织制宪大会。《提案》建议称新国际组织为“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等。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