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军统三号,与《延安颂》作者同居生子后,双方还互不知真
发布时间: 2023-07-11

沈醉是军统局最年轻的少将处长,因深得戴笠的喜欢,隐隐有接班之势,曾被人称为“军统三号人物”,仅次于戴笠和毛人凤。

虽然年纪不大,他却是军统资格最老的一批特务,由心狠手辣的戴笠亲自训练调教,后来与周养浩、徐远举并称为“军统三剑客”。

小说《红岩》曾对这几个军统官员有过生动描写,沈醉是小说中“严醉”的原型,徐远举是小说中“徐鹏飞”的原型。

沈醉

沈醉18岁起就杀人不眨眼,后来被提拔为军统上海站少校行动组长,28岁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35岁当中将游击司令,参加过多起暗杀行动。

1949年,他被毛人凤强行留在云南搞破坏,很快被抓捕、关入战犯管理所,直到1960年被特赦出狱,才改造成功。

不过,这个老牌军统特务的心底,曾埋藏着一段难忘的初恋故事。

展开全文

初来上海时,他化名陈仓,与化名白冰的进步女作家陈淑媛相爱同居,直到生下儿子后,两个人还互不知道真实的身份和姓名,沈醉打报告申请结婚时,戴笠派人调查了“白冰”的身份和背景,认为她“左倾、激进”,驳回了沈醉的结婚请求,而“白冰”希望一家三口同往延安的想法,沈醉也不可能接受,无奈之下,二人分道扬镳了。

来到延安后,“白冰”改名“莫耶”,不久以一首《延安颂》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红色女作家,她从未隐瞒过这段经历,还曾把与沈醉的恋爱故事写入小说,而由于她一直不知道沈醉的真名,因此,直到1986年去世,莫耶也不知道她曾经的恋人、孩子的父亲竟是军统三号人物。

对这段感情,沈醉放在心底默默怀念多年,咬牙咽下思念之苦,为了保护曾经的爱人,直到莫耶去世后、他即将离世时,沈醉才将这段往事公诸于众。

1、与进步女作家一见钟情,暴露军统特工身份后,二人黯淡分手

沈醉是湖南湘潭沈家大屋村的人,父亲早逝,母亲罗裙是清末著名诗社“南社”的成员,擅长诗词,给儿子起名“沈醉”,也取自李清照《如梦令》词中“沈(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幼年时起,沈醉就由母亲教读唐诗,因此长大后爱好文艺。

1932年,沈醉在长沙艺文中学读书时,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他前往上海投奔姐姐沈景辉。

沈景辉是黄埔军校的军医,在黄埔期间嫁给了叶挺独立团教导员余乐醒,北伐之后,余乐醒投靠了戴笠,是军统最早的骨干之一,他见妻弟人还比较灵活,就介绍沈醉也加入了戴笠的复兴社当特务,沈醉后来曾在回忆录中称“一失足成千古恨”。

左一沈醉

戴笠当时刚刚筹建自己的特工队伍,对热情能干、机灵懂事的沈醉比较欣赏,第一次见面谈了足足一个小时,拿出100元送给他,要他去南京找自己的儿子戴藏宜一起玩,又感慨自己儿子不如沈醉“有出息”。

沈醉后来回忆:“多年来,我一直也不明白戴笠为什么第一次见我就待我那么好。现在我才懂得,当时复兴社刚成立不久,他急需要有自己的人手和心腹,可是当时的工作人员都各自有自己的一套打算,思想很复杂,有些人资历比他还老,而我则是初出茅庐,年轻、单纯、可塑性大,完全有可能培养成他的忠实门徒。”

很快,沈醉就学会了暗杀和绑架,被升为情报组组长,并化名“陈仓”,以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身份为掩护,展开地下工作。

莫耶(白冰)

当记者跑新闻时,他认识了上海《女子月刊》的编辑白冰,两个文艺青年一见钟情、陷入热恋。

不久后,沈醉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摔成重伤,险些左眼失明,白冰得知“陈仓”因“

上房安天线时不小心摔伤”

后,就来到他住的地方精心照料,二人感情升温,很快同居了。

沈醉当时不知道的是,白冰的名字也是化名,她的真名叫陈淑媛,比沈醉小四岁,父亲陈铮是福建安溪人,曾任福建海军陆战队少将,后经商成为巨富,在厦门鼓浪屿定居,陈淑媛在厦门慈勤中学读书时受自己的国文老师、中共地下党员陈海天影响,积极追求社会变革,曾在上海《女子月刊》上发表多篇散文小说,盼望“灰色的宇宙”“将要经过一番洗礼、一番整顿”,因她与几个同学私下办进步书刊被厦门特务搜查,陈铮得知后把女儿软禁起来,父女关系紧张,陈淑媛拿了母亲给的18个银元跑到了上海,与左翼作家们接触并开始深入工厂,写作了不少反映女工生活、追求妇女解放的作品。

莫耶故居:泉州安溪“逸楼”

同居了一段时间后,白冰生下了一个儿子,初为父母的沈醉与白冰想要正式结合在一起,而在沈醉这里,却碰到了很大的难题。

当时他的特务身份很隐秘,军统局在抗战期间又出了结婚的禁令,因此当沈醉向戴笠提出结婚申请时,戴笠先是派人去调查了白冰的真实身份和工作性质,看到白冰不但与左翼组织频繁来往,还写作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认为白冰“左倾、激进”,不同意沈醉与她结婚。

由于理想、信念的不同,沈醉与白冰此后分歧日益变大,沈醉向恋人坦白了自己是复兴社的特务、戴笠的手下,但没透露自己的真名,白冰深感失望,要求他与儿子跟着自己一起前往延安,沈醉当然也无法接受。

莫耶在延安

七七事变后,白冰参加了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丢下沈醉和儿子,1937年10月前往延安,更名莫耶,此后成为著名的红色女作家。

2、莫耶凭《延安颂》一举成名,此后却多经坎坷

“救亡演剧第五队”是从大后方来到延安的第一支文艺团体,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更名莫耶的陈淑媛先是进了抗大学习,后来又来到鲁艺。

“莫耶”这个名字,取自宝剑“干将莫邪”,是铸剑者之名。

来到延安后,莫耶怀着激情投入了创作,随身总是带着个本子记录素材,她的创作能力和热情得到同志们的好评,著名导演严寄洲曾评价她说:“莫耶不仅是个剧作家、小说家、词作家,而且还是一个编舞家……剧社舞蹈队演出的反映抗战题材的集体舞,基本上均出自莫耶之手。”

延安

1938年的一天傍晚,莫耶和鲁艺一期戏剧系的同学郑律成来到延河边散步,望着夕阳中的宝塔山、延河水,二人心里充满了对革命圣的崇拜与激情,郑律成提议道:“莫耶,你来写个歌词吧。”

这句话点燃了莫耶的创作热情,当天晚上她就挥毫写出了诗歌《歌颂延安》: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第二天,郑律成拿到歌词后十分高兴,一边念,一边谱曲,很快开始排演,几天后,在延安的一次晚会上,男女声二重唱《延安颂》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全都站起来鼓掌,从此,《延安颂》响彻中国,大批红色青年受其号召,投奔宝塔山下。

莫耶毕业后前往晋绥边区工作,被贺龙高兴地称为“我们120师出色的女作家”。

留在上海从事军统情报工作的沈醉一时还很难接受与莫耶的分离,他通过自己掌握的情报网打听到了莫耶的通信地址,往延安写去了几封吐露思念的情书,只是并没有送到莫耶的手中。

他的通信被戴笠发现后,戴笠狠狠训了沈醉一顿,不准他再与莫耶藕断丝连,从此,二人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几年后,沈醉娶了同为军统特工的粟燕萍为妻,生了一子五女。

沈醉与粟燕萍

虽然《延安颂》轰动一时,莫耶却很快遇上了挫折。

1942年,她写了一篇名为《丽莎的烦恼》的小说,小说里写了一段感情经历,反映了知识女性在婚姻中的烦恼,因此受到大量批判,并联系她的出身,认为她的小说是“

一篇含有小资产阶级偏见和歪曲现实的作品",多亏贺龙与关向应等人的保护,莫耶才度过了难关。

对于当年在上海和军统特务“陈仓”同居的关系,莫耶从没有隐瞒过,曾向组织上如实交代,只是她并不知道“陈仓”就是军统重要人物、大特务沈醉,因此才逃过一劫。

在贺龙部下任职时,莫耶与120师的宣传干事方唯若相爱了,后来双双留在兰州军区工作,方唯若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莫耶任《甘肃日报》主编、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生了一子一女,过着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生活。

方唯若与莫耶一家

莫耶是个善良、热情、正直、大度的女子,深得身边同志们的尊重,1951年时,一个记者在莫耶办公室里不慎手枪走火,子弹正中莫耶腹部,莫耶大难不死,却没保住腹中的胎儿,在处理那名记者时,莫耶却大度地说道:“

那同志是入伍不久的新干部,缺乏训练造成事故,能以此为戒就可以了,还是让他监外工作吧。

”保住了那名记者的工作。

她逝去之后,人们曾感慨:“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3、直到莫耶逝后,沈醉才说出真相

1984年,莫耶逝世。

她至死都不知道,已经和溥仪等人一起当上中国政协文史专员、洋洋洒洒出了好几本回忆录的大特务沈醉,就是当年与她在上海轰轰烈烈相爱过的“陈仓”。

中年莫耶

而沈醉却知道莫耶就是他的“白冰”。

1960年,他被特赦之后,孑然一身,举目无亲,由于1949年沈醉将妻子粟燕萍和母亲、一子四女送往了台湾,只留下女儿沈美娟在大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