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喜欢成都吗?为什么身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却建在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杜甫喜欢成都吗

在成都生活的时光,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了。

假如我没记错,杜甫来成都是公元759年,他一个河南人,从甘肃跟着难民逃难的队伍来到成都。据说,杜甫来成都的第一站就是大慈寺,现在这座寺庙依然存在,被太古里的诸多时尚品牌包围着,形成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几句诗出自《成都府》,描绘的是杜甫刚到成都时的景象,成都的冬季仍有绿色树木,让杜甫惊诧不已,所以才有了这句“季冬树木苍”,而从后两句已经可以看到成都当年的繁华了。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杜甫生活在成都的五年多时间里,一共写了430多首诗,他一生中少有的不针砭时弊,表达快乐闲适心情的诗,大多都作于成都,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大家把安史之乱之后的杜诗连起来读,会明显感知到在《成都府》之后,杜诗轻松明快了起来。

有人说,如果杜甫在成都很快乐,为什么最后还是要离开呢?一些学者的分析,是与当时杜甫的好友严武有关,严武当时是剑南节度使,比杜甫小十多岁,对他既尊敬又照顾,杜甫草堂的修建也多亏了严武。然而,在公元765年,四十多岁的严武英年早逝,杜甫在成都没有更多的社会关系,所以才选择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

现在大家到成都来,也还可以去杜甫草堂。我个人的小建议是,早上去,避开旅行团,你会发现草堂宁静的美。

为什么身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却建在成都

杜甫是河南人,但成都有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草堂),并且还是全国规模最大,这是因为杜甫曾经在成都待过将近4年的时间,并且杜甫写的诗里名流千古的大部分都是在成都写的。

杜甫出生在河南洛阳,本身家庭条件不错,后来在父亲去世后才变的比较贫穷,在洛阳长大后大约30岁左右去长安(西安)求官,正式步入仕途,但是当时的唐朝已经开始腐败,所以尽管有才,还是没能当上大官,只是给皇帝写写建议,类似于一个文职官员,没什么权利还得时刻注意自己言行。

杜甫性子直,说话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杜甫才能出众,还是有很多人敬佩他的才华,有很多好朋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一家四口前往成都躲避战乱,在现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地方建了自己的一所小茅屋,也就是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指的房子。

在这里,杜甫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例如《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等等,直到后来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写了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准备泛舟回家,正如诗中所写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实际上他也这么做了,买了个船,沿着这条线回家,但是到襄阳时,贫困潦倒,在船上去世。

杜甫的诗注重描写细节,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许多自然景色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被后世敬仰,于是后人在成都当时杜甫住过的地方修建了杜甫草堂用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实际上纪念杜甫的地方有很多,但这里无疑是最大最有名气的一个。

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李贺、贺知章、王勃、陈子昂、孟郊、贾岛、刘禹锡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11位诗人,都是同一个时代,那就是——唐代。

但是唐代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每一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皇帝,不同的政治、社会格局。

唐诗是一部唐代历史的形象再现,透过这些诗人的笔墨,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风貌。

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为:

  1. 王勃(650-676年)
  2. 陈子昂(659-702年)
  3. 贺知章(659-744年)
  4. 王维(701-761年)
  5. 李白(701-762年)
  6. 杜甫(712-770年)
  7. 孟郊(751-814年)
  8. 刘禹锡(772-842年)
  9. 白居易(772-846年)
  10. 贾岛(779—843年
  11. 李贺(790-816年)

王维(701-761年,盛唐: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诗佛”王维的诗作,它不比李白的潇洒浪漫,不比杜甫的沉郁深刻,但是王维的诗空灵超然,是禅宗意境的完美表述。

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入长安,求取功名。

开元四年(716年),写出“独在异乡身是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名噪京城的少年才子。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逃跑,王维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唐军平复叛乱,王维因被俘期间写过怀念李氏大唐的诗词,被新人皇帝唐肃宗赦免,仅官降。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辞去全部官职,解甲归田,安然离世,享年61岁。


白居易(772-846年,中唐晚期: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白居易是处于唐代的中晚期,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进入繁镇割据的战乱年代,在他75年的生命之中,皇帝换了8个,有的皇帝只做了不到一年。

白居易也是一位少年天才,16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诗句。

在语文课本上背诵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行》,更是让他成为我们记忆深处的诗文大家。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807年,授翰林学士。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江州。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


李白(701-762年,盛唐: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

“诗仙”李白,太有名,《妖猫传》里的唐玄宗甚至说“李白,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

虽然这是电影里的一句杜撰,但是足见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唐玄宗时代,早年是武则天,晚年是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开始社交活动,18岁开始在四川省境内游历。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走出四川,开始全国游历,结交名士。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上终南山,苦等玉真公主,想走“终南捷径”,未果。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终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达到人生巅峰。

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赐金还乡”。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得道飞升,享年63岁。


杜甫(712-770年,盛唐-中唐: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