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还有什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什么是单口相声

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两个人说的叫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七八个人的叫化妆相声,十几个人说的叫相声剧,五百来人的是听相声的~~~哈哈哈(郭德纲说的!)
单口相声一般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演,一个人表演,都是以说为主!单口相声的主要目的是逗人发笑,和评书不一样,评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事实加以演义.用的手法不一样,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最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把人逗笑了,评书讲究”说,演,评,博”,其中的评就是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评论.

单口相声群口相声还有什么

相声可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大类。

1、单口相声。单口相声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演员单独表演的相声。它以“说”为主,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叙述情节的来龙去脉时,多采用反问式的手法。代替观众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给以解答。单口相声一定要有精练的词句、幽默的情节,切忌语言拖拉、平铺直叙。

2、对口相声。对口相声是相声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由甲乙两个演员对说,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两者紧密而巧妙地配合表演,在一句扣一句的幽默对话中,抖出了“包袱”,收到了艺术效果。

3、群口相声。群口相声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演员表演的相声。它除了对口相声所有的“逗哏”和“捧哏”外,又增加了一名或多名角色——“泥缝儿”。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李伯祥、高英培、马季、唐杰忠、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苏文茂、李金斗、冯巩、郭德纲、于谦、姜昆、岳云鹏、孙越等。

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简单的单口相声

简单的单口相声,《买梨》

台词: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真算得上至理名言呀!不用我说,在座的各位,哪个没有买东西被吃豆腐的经历?什么?吃豆腐是什么意思?被人沾了便宜呗!这是我刚学的时尚词。

本来,这商人取利天经地义,做买卖吗,就为求个财。可君子爱财你得取之有道呀!现在很多买卖人不是想着怎么提高服务质量,诚信经营,而是靠搀杂使假,短斤少两来取利。

这不,前几天我们邻居张大妈,在街上买了三斤苹果,搞了半天价才把一快五告成一块三,提回来用自家称一约,两斤四两,白亏七毛八,气的张大娘高血压都犯了。

还有一次,我们单位小王姑娘,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一卖桔子的,一看那桔子不错,就想买点,经不住那小贩甜言蜜语,本来想买二斤的最后楞是给装了五斤。

当然要搞价了,小贩要价每斤两块,小王从一快五还到一快八,小贩还是不肯,两人争来争去的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那小贩压底声音说:“一块八也行,不过我得到那边卖菜的称上给您约去。”

小王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那小贩神秘兮兮地说:“那边都是八两称”。小王一听这话,吓了一跳,寻思这事不能那么办了。这账好算呀!按两块算,五斤十块钱,按一块八算,五斤九块,便宜了一块,可那八两称一称,五斤变四斤,算下来白亏一块钱。

小王是大学毕业,挺聪明一人,哪能干那傻事!价也不还了,让小贩称足了斤两提着桔子就回家了。 按说也就没事了,可这小王的妈是细心人,退了休没事就在家买菜做饭,伺候老公孩子。见女儿买一提兜桔子回来,掏出买菜用的方便称就给约了,咳!三斤半,那家伙用的是七两称。

短斤少两是最常见的手段,你费劲巴拉的搞半天价,最后他全从称上找补回来了。不过,这短斤少两少两也好,搀杂使假也好,那都是见不得人的下作手段,他使起来也觉理亏,所以他得哄着你,好话一个劲儿地说,让你高兴了,最后好沾你的便宜。

买东西的人虽然被骗了,可落着一大堆好话听,倒也不是太亏。而我碰着这么一位,他既不搀杂使假,也不短斤少两,明大明地沾你便宜还得气着你,最后让你吃亏还得受气。有人说了,怎么可能?我不买了你还能抢呀!

你气我我也气你,还不一定谁把谁气倒呢!可我要跟您说,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回事?您听我慢慢跟您说。那天我下了班,正骑车往家赶,就听电话响了,掏出手机一看,是老婆来的电话,赶紧接。

老婆在电话里说,我那丈母娘病了,得了感冒,发烧呢!就想吃口冻梨,要我赶紧去买。接了电话我就赶紧往市场赶,这时间不早了,天又冷,别一会儿买不着了。要真买不着,我那老婆还不得把我给冻了。

扩展资料:

单口相声是相声中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说称为单口相声,两个人为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为群口相声 。 单口相声是在民间笑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有相声的特点也继承了民间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它故事性强,情趣横生,因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流传。

单口相声讲的是一段笑话,虽然单口相声也要讲述故事,故事中也有人物,但这其中一定要有引人发笑的“笑料”(相声术语叫“包袱”)。单口相声必须想办法让人听了发笑,单口相声的有说单口相声的腔调、动作和表情。

说单口相声有什么讲究

单口相声的表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对口相声相比,总体来说,在叙事方面多采用第三人称平铺直述,这一点更接近评书艺术;在舞台造型上形式较为多变,表演者需要不断出入各种角色,而且还不能失去作为评述者的本色;在表现方法上以说为主,或叙或议,或扬或抑,都要凭借演员个人的技巧和舞台经验。因此,单口相声的表演更为复杂、细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讲究,其实表演者并不必拘泥此。过去的确有人规定过某些讲究,但是,其中大多属于人为的造作,对于舞台艺术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这个演员“师出有名”或“嫡传正宗”。这种形式大于内涵倾向,其实限制了相声演员的表演,侯宝林先生的名作《规矩套子》中对此有精辟的批评。
当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曾经被许多老一辈艺术家推崇的“讲究”也可以供大家作为参考。这里简单介绍一些:
一,演员如果没有特殊需要,都是在桌子后面的(如果有桌子的话),坐姿为主,传统长篇单口相声多采用这种形式。由于演员的道具,如折扇、手帕、醒目等都放在桌子上,只有坐在桌后才便于应用。但是,也有演员是站在桌后,或者根本不用桌子,尤其是表演一些短篇。我们现在看到马三立先生的一些单口相声录像,都是站在桌后的。大家可以想象,在早期的相声表演中,演员大多撂地卖艺,不可能没有桌子就演不了相声。
二,关于定场诗。定场诗是评书表演的常用技法,目的是“开门宣义,聚众拢音”。单口相声表演中,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也在长篇传统作品种多用。但是这种表演形式务必与现场气氛相结合才会发挥作用,如果气氛热烈而且意欲追求火爆的效果,定场诗可短小精炼并带有笑料(如“两个和尚洗澡”),如果气氛沉闷而作品本身比较冗长,定场诗中也不必含有包袱(如“折戟沉沙铁未销”)。当然,现代作品中,定场诗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表演时切不可强加,以免显得不伦不类。总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决不可倒置。
三,表演时的规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