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也有一说水清无鱼——现代汉语词典。

这句话一直被人们用作告诫人的方式和诫律。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地众叛亲离。

扩展资料:人至察则无徒的代表人物: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人,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为人十分清高,对人对己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不屑于与诸侯朝臣中的恶人来往,后因对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发动战争,以暴制暴取得的王位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武王行为有辱“仁义”二字,遂不食周粟饥饿致死。孟子曾评论伯夷为人隘。

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从整个这句话来看,就是用一个类比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内涵。

这句话源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的记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在这里有洞察、知晓的意思;至,极致;“徒”,可以简单理解为徒弟,在这里的意思比较宽泛,也包含同一个阵营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话就不会有鱼;人看得太清、太计较就很难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郑板桥有“难得糊涂”的名言,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深谙此道,他强调用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业。一次,孔子带弟子云游讲学,路遇一个酒馆,便要求弟子去酒馆讨要点吃的。酒馆老板听说是孔子的学生,便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来考他,允诺他通过考验便可以随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题沾沾自喜,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字太简单了是“真”字。老板摇了摇头,弟子不解地去请教孔子,孔子看后说,这个字念“直八”, 老板大喜,不绝称赞。

弟子不服,这个字明明是“真”字,为什么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说:为人处世,无须事事较‘真’,你非要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这个观点在其思想体系中多有体现,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无不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人至察则无徒”并不是是提倡毫无底线的和稀泥行为。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既要秉持宽容之心,又要坚守底线思维;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则,又灵活运用完成任务;严格律己,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宽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则无徒”的本意就是规劝人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无论是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是组成团队的个体同样重要。

对于团队的领导者者来说,秉持宽容的态度待人,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团队的整体氛围轻松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结果就是给团队成员带来巨大压力和不适,终日的谨小慎微就会产生逃避心理与抗拒感。

对个人来说,如果眼睛只盯着别人的不足,斤斤计较于鸡毛蒜皮的事,无疑是一种没有朋友的行为。

恪守底线原则的至察

在保持宽容的心态同时,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要有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水至清。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水至清的原则和底线就是整个团队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领导者个人领导力的体现。它能够为团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坚实的基础。

对个人来说,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别人不一定认同。

不断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与生活中,除了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外,还有对于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谓“自察”,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自己的力量。严于律己,积极改正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对修身立德的促进。所谓“修身齐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满必亏,泽满则溢。

刘邦曾这样评价自己: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的这段话,深刻的论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为他对自己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他看到团队其他人的长处并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还通过一个“至”字表达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明方向。也就是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无鱼”、“无徒”,如何做才能“有鱼”、“有徒”。虽然这句话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如今它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怎么看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你赞同吗为什么

水至清若比喻好,那好过了头就会变成

不好;无鱼就是不好。

人至察,说明这人洞察能力特强,强到

能一眼看穿人心!这样的人,即使技艺

很高,也不会有人去拜他为师,去充当

他的徒弟的。

“人至察则无徒”该如何理解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人至察则无徒”该如何理解?】我们将从这一句话的“出处、释义”,以及“对于生活的启发和影响”两种角度,为大家解读这一句话的意思。

一:出处以及释义

“人之察则无徒”是一个成语,全语为“人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这一句话从书面意思来看,就是:水太过于干净则没有鱼虾生存,人过于精明则没有伙伴。

比如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一种人,凡事分的过于清明,对事的态度也过于偏激,用俗语来说就是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凡事太极端,太锱铢必较,包括和人相处的时候也是如此,但凡是让他觉得心里不舒服或者和自己有一些区别的人,就过度的排斥。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周全包容,“比”就是过度比较,君子能够包容身边的一些事情,但是小人却过度排斥那些与自己区别的人。

所以,“人至察则无徒”就是极大的缺点,一旦发现与别人和自己有一些意见不合,或者自己不太喜欢的时候,就过度排斥这样的人,这样的人,逐渐的也会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

二:“人至察则无徒”对于生活的启发和影响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上善若水”。

《道德经》之中,老子把水比作为最符合道的事物,因为水居于万物之下,居于污秽之处,养育万物但没有居功自傲。

处于万千河流之下,更能容纳万千河流,无论是干净清澈的溪水,又或者是肮脏污秽之水,都能够容纳于此,这就是一种包容的大道智慧,这也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也很好的诠释了“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意思就是说:

山峰险峻的地方没有树木生长,而溪谷蜿蜒曲折的地方却草木丛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没有鱼儿停留,而平静的深水潭下则生活大量鱼鳖。

所以过于清高和偏激的心理行为,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来说,都是要努力戒除的,这对于人生处事来说,才是一个最好的指导。

人生,别活得太干净,不要活得太清明,才是一个君子的处事良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