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宋代定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宋代定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北宋时期的定窑白瓷有哪些特征

北宋早期至中期定窑白瓷的装饰技术仍在模仿、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刀雕刻的莲瓣纹和大朵的缠枝、折枝花卉是最为流行的纹饰。此时定窑进入装饰艺术的转变期,逐渐正视瓷器的装饰,刻花、划花是当时主要的装饰技法。刻花采用偏刀挖深,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大多构图简单,简洁明快,纹饰以花卉纹(多重莲瓣、大朵花卉)、水波鱼纹最为常见。划花技法多与刻花结合使用,主要用来表现纹样的细节。除传统针状工具外,常使用篦梳来表现叶脉、水波等细节,该工具可一次划出一排浅细的平行线,有强烈的形式美感。该时期的印花作品与晚唐五代相比,明显减少。此时印花作品中流行柳斗纹的装饰,是模仿柳编的效果。
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装饰艺术进入高度发达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纹饰取材广泛,构图严整,对于薄胎的定窑白瓷而言,因采用覆烧法,早期的偏刀深挖已不适用,加上图案纹饰极为丰富,形成刻划结合、刻印结合。主要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印花和刻花三种,还出现剔花、白釉褐彩等装饰工艺。生动流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定窑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展现定窑典型的艺术风格。此时模印成型的技术与印花工艺结合,盘碗类印花白瓷成为当时最广布的器物类型。印花图案大多构图严谨、满密,题材较刻花更为丰富,包括:花卉、鱼水、龙凤、蟠螭、狮、鹿、鸳鸯、仙鹤、游鸭、婴戏、博古等。精美细致的印花白瓷成为最能代表定窑艺术风格的标志性产品。

如何鉴定北宋定窑白瓷碗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北宋定窑白瓷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会形成泪痕。另外,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藏品描述:白瓷残片,可以明显地看到残片上釉很薄,釉色较白,瓷胎也十分纤薄,从残存的部分可判断出原器应为一只碗,小圈足,外壁和碗底外侧釉面似乎全部腐蚀为砂石状,碗口沿内侧有一圈回字纹,内壁和内部碗底有清晰的模印花纹装饰。口沿部分不施釉,为芒口(一般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残片上还有一道明显的修补痕迹。 鉴定理由:首先,如果单看器形,这件器物残片和传世的珍品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也是当代高仿品的厉害之处,由于采用的是从古代定窑窑址出土的老模子做胚胎,因此器形甚至模印的花纹都可以做到和真品一模一样。鉴定这种高端的仿品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得了解定窑的烧制工艺,定窑的瓷器都是用快轮塑胚,然后用模子印花。瓷胎成型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脱模,也就是如何顺利地将扣在瓷胎上的模子取下,由于古代传统的脱模技术已经失传,现代高仿品都是在模子里撒光滑的石粉或石膏来脱模,但这种技术会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瓷器进窑烧成后,仔细观察尤其用放大镜会看到釉面上分布着些微红斑痕迹,而传世的定窑真品白瓷根本没有这种红斑,因此在鉴赏时一发现红斑,哪怕是一丝也基本可以判断是仿品了。这件残碗内壁的釉面上就有浅浅的红斑,这点不得不引起怀疑。 其次,这件高仿残片的外壁和底足釉面完全砂化,根本无法分辨出原来的釉面是否有泪痕状的流釉现象或是否有竹丝刷痕,这其实是作伪者故意想把这件瓷器做成海捞瓷的外表以遮掩定窑瓷器外壁由于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细密的竹丝刷痕。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瓷器收藏者的是市场上定窑瓷器还有一种伪造方法就是采用注浆法,但这样出来的花纹明显浮浅,而且显得十分规矩,毫无灵动的神韵,但这需要看很多真品后才能培养出这种敏感的辨伪“嗅觉”。

怎么简单鉴别宋代5大窑系瓷器

现在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一般人很难接触的到,更谈不上去鉴别,我只简单说下五大窑口最基本的特征,从外观上可以初步判定窑系
1.汝窑:五大名窑之首,以天青色釉著称,也有豆青,梅子青等釉色,底部有支钉痕,色泽温润细腻。“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就是讲汝窑,全世界流传下来的汝窑瓷器只有67件半。
2.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底有支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3.定窑:以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4.钧窑:以窑变釉著名,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称,窑变浑然天成,故世上绝无两件相同的钧瓷。
5.哥窑:有四个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款识鉴别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

款识

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