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家族最大的祠堂(沈氏宗祠的对联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沈氏宗祠的对联

沈氏宗祠的对联大全

  不同地区的宗祠特色有哪些?有关沈氏宗祠对联您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沈氏宗祠的对联,供大家参考借鉴。

  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石台县仁里镇缘溪村沈村组,去慈云洞、慈云禅寺、黄岩瀑布群等旅游景点,必经过沈氏宗祠。

  安徽石台县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最初建筑年代及规模已不可考。最 近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在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分前、后两进及附属建筑烧香楼。前进宗祠和紧接后进的烧香楼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倾圮,今仅存遗址。现存后进面积为206平方米,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两面山墙高耸;中间有长方形天井,雨天四水归堂,颇利于采光,又暗寓蓄财之意。落地柱共38根,其中靠墙落柱一边各11根,全为槠树柱,径约30公分;空间落柱16根,径约70公分,原来全为银杏柱,因其中8根朽坏严重,2008年修复时,用从俄罗斯进口的粗大松木代替。柱础最大者直径约1米,小者约60公分,全用大理石凿成,四围雕出精美花纹。屋梁上有工艺十分精湛的木雕。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前庭上相对的两条屋梁,用整块银杏树雕成双狮攒球图案,结构恢宏而严谨,线条复杂而又流畅,历时二百余年,犹完好如新,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沈氏子孙又称沈氏宗祠为香火祠堂,因该宗祠与其他宗祠有所区别。一般宗祠均设置家族祖宗神位,以作祭祀对象;而沈氏宗祠未设祖宗神位。嘉庆二年四月该宗祠建成后立有一块石碑,碑载:“我祖朝恭公迁居此地。故老传说,当时有未报恩人殁后将伊骸骨安在香火座下同受香烟,以为报答之意。然但属耳闻,无征可信。今重建香火祖先堂,果于座下得有零星碎骨,似示传闻不虚。余等不敢抛弃,仍照原安封,永远同受香烟,恐后子孙不知来历,爰刊碑以垂不朽云。”村中老人这样讲述建祠缘由:比嘉庆二年更早的时候,沈家一个中年汉子因小事被关进了县衙的大牢里,同时关进去的还有一个惯于劫富济贫的强盗。强盗深知自己难逃一死,不愿意把自己多年来从豪家劫来的财富又送还官家,就把藏宝地点告诉了沈家汉子,而且要这沈家汉子答应把钱财给全村人用,不得独吞。后来强盗果然被处死,沈家汉子被释出狱。沈家汉子出狱后,按照强盗指示的地点,带领村人在一处山坡上发掘,掘出七口棺材,打开一看,果然全是金银财宝。沈家汉子遵照强盗的话,把金银分给了全村人,并修造了一座祠堂,把强盗的遗骸埋在祠堂的香火座下,让强盗作为沈村的恩人与祖宗一同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

  因该祠堂在祖宗之外还祭祀着外姓人,所以沈氏宗祠未设立祖宗神位。

  江苏常州市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南运河西岸的南河沿10号。

  宗祠堂屋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4进并附设备弄,均系硬山式砖木结构平屋。头进门厅7楹3间,大门两侧所砌砖雕,尚能见其精美风貌;第二进大厅8楹3间,屋架高敞,梁柱构筑精美,屋面正脊及两侧山墙上的封火墙保存完好,大厅前檐下一架为翻轩沿廊,通向南侧备弄的侧门上方嵌砌有书卷砖雕(砖面字迹被石灰盖没);第三进享堂7楹3间,筑于二层台基上 ,前檐下一架为翻轩沿廊,沿廊两端侧门上方嵌砌书卷式砖刻,镌雕篆书分别为“入孝”、“出第”。厅堂内外罗砖铺地,堂前花格长窗短槅,做工精巧;第四进曾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厅堂,7楹3间,前檐下一架为沿廊。堂屋每进之间均有天井相隔,其中以第二天井保存最好,地面一式长方青石铺筑,保存完整无缺损,园内并种植多种花木,绿意盎然。备弄附筑于堂屋南侧,面宽1楹余,贯通前面3进主屋,这种带有备弄性质的宗祠建筑布局形式,在常州地区较为少见。沈氏宗祠,整体建筑结构严瑾,布局精巧,富有特色。

  南河沿沈氏宗祠堂号“敦红”,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曾是民国时期常州豆业公司堂董沈颐朵的祖祠。常州的沈姓人士源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晋代已有人入籍常州。其中最早在常州为官的,当推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年间(479 ~ 482)任晋陵令的沈巑之,他的后世定居于常州。南朝梁代沈约的七世孙沈迁(字文尚),于唐高宗时入籍常州,其后世第二十七世孙沈瑞昌定居于郡城南河沿,其子孙繁衍又分别定居于常州城乡各地。

  沈氏宗祠所在地的南河沿,地处清末民国时常州的米、豆、木材的支柱产业集散地和钱粮漕运转运的繁忙地段,一派繁荣景象,是常州的经济中心之一,当时米厂、豆行、油厂、木材等业主的房屋大多集中于此。近几年来,城市改造中,昔日繁忙的“米市河”、“豆市河”街景均消失,唯有此处基本上保持着昔日古建的风貌。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连城沈氏大宗祠

  福建连城沈氏大宗祠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城冠豸山东南的石门湖三姑娘山

  沈氏大宗祠重建石门岩碑记—沈孟化(参政)

  出连城东门八里许,为石门岩。两石相峙,中虚成门,其内为垣,为壁,为床、灶、户、牗,纵横献奇,应接不暇,意若为招隐者。有宋元佑,吾宗永钦公来居,因亭曰“总宜”,堂曰“宿云”,阁曰“悠然”。初,图书琴杖其中,水树浮丹,禽鹿合韵,俨然紫都始青之乡。再传宣尉寿宁公,衣冠之藏在焉,乃即岩而祠之。自始祖侍郎以下数公,皆治主以升,岁时禋祀,从者数千人,驾幔亭之虹,奏宾云之曲,樵牧往返,无不耸观太息,此于大姥宴曾孙然。尔后,颓辄新,新辄缺。在洪武时,则有若彦和公;在嘉靖时,则有若长权、瑁源、珍等;越今万历时,则有若世鼎等,鸠材孔良(注176),协谋孔臧(注177),乃肯之堂,乃锡之光。役竣,将垂于石,示后之人,以其言命孟化。因(注178)以羡吾宗之多奇也。当侍郎公卜藏丰山,欧阳仙从公乞坐具(注179),公许之,仙遂报以吉穴;选胜之馀,复得石门。造化者,固若书其灵,为至人苞孕。六百年来,或通籍而树骏,或立言而流鸿,不下数千百人,固宗德之垂荫远,亦宁可谓地之无灵也?嗟夫!地以其灵毓之,人以其灵护之。欧阳氏之谱纂也,惓惓祈子姓阐扬光大之;而陈后山之记思亭也,方其缮修之日,即以后人颓毁为念。吾宗而欲示后之人所命孟化言之者,其亦犹此也夫!

  石门湖书院含总宜亭、悠然阁、宿云堂等。与尚友斋毗邻。为宋元佑间(1086—1093)沈永钦建。四周种苍松和翠竹作为读书和娱乐的地方。府志载:宋绍兴间,云峰僧倚岩结庵,名宿云。邑令黄荦(按:读落,分明,明确之意)创总宜亭。赵汝樵创悠然阁。可惜到后来亭和阁都荒废了。明洪武间,本县沈彦和重建作沈氏祠,今天也都不存在了。故于2010年重建沈氏大宗祠,石门岩书院之胜概,于斯可略见一斑。

  江西当代书法家沈立新题字悠然阁.

  浙江诸暨市沈氏宗祠

  民国建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沈家村。

  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阔22 · 60 米,南北深48 米,占地1084 平!方米。平面共三进,由门厅、戏台、看楼、中厅、过厅、后厅(神堂)、侧厢组成。

  第一进门厅七开间,面宽22 . 60 米,进深7 . 85 米,前槽船篷轩,门设于前金柱间,屋顶硬山造。前槽梁架雕琢精美,檐擦下皮精刻九狮、九鹿、九马图,月梁、檐柱牛腿雕刻人物故事。过门厅中立戏台,而阔5 . 05 米,进深4 . 95 米。内顶藻井,用小蝶拱盘旋内收,制作精细,下层用十八组蝶拱叠砌。拱间雕饰十八组神仙、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外覆高差约0 . 25 米的重檐坡屋顶。、两侧为看楼,梁架构件雕饰亦较精细。戏台与中厅之间过厅系连,坡屋顶,内顶以天花板装饰。

  第二进中厅面阔与门厅相同,通面宽22 . 60 米,通进深9 . 15 米,明间五架抬梁,前槽出双步梁,步梁中部刻饰人物故事,两侧面饰以花枝图案。檐柱牛腿较小,但刻饰精细。明间柱径粗大。柱础做法别致,西侧均刻饰双鱼、单鱼、花枝图案,东侧则为素面,或日为两组工匠不同制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