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为何1300年未被盗?古代有哪些殡葬习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为何1300年未被盗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因墓葬埋得太深,未曾被盗;而千古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则因修得太牢,虽被小盗12次,大盗3次,最大一次出动40万大军也未能撼动乾陵分毫,就算后世军阀曾动用大炮炸药也未能如愿。

那么,乾陵的修建为何如此坚固,为何会引发大规模盗掘?

陵墓依梁山而建,修建时已将整个梁山与陵墓融为一体,造成盗墓者无从下手,除非将整个梁山掀翻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病逝后,遗体第二年才从洛阳运至乾陵下葬,当时并未封盖密封。705年,武则天病逝后,遗体同样也是第二年从洛阳运至乾陵下葬,才加盖全部封闭。

据说,当初乾陵修建时,雇用工匠20余万,用时长达23年(有说22年)才完工。修建中,工匠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也就是整个梁山都当成了乾陵的一部分,而且陵墓周围铺筑的都是精心挑选的异常坚硬的大青石,地宫更是用铸铁浇筑。这一点,在《旧唐书·严善思传》也有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据史料记载,乾陵陵区仿原京师长安的格局营建,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即:南朱雀门,北玄武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同时,还建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

后来,周围又先后增添了17座小型陪葬墓,多为皇室成员与功臣,人称“唐十八陵”。但是,在唐十八陵中唯有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

据说,乾陵的选址是由当时唐朝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和九九八十一天,选中的陵址。后来,也是二人共同督建的。

但是,武则天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才人的时候,袁天罡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穿越活过来为乾陵选址呢,更不可能参与督建。

或许,李淳风多有参与其事。毕竟,在乾陵完工10年前,李淳风还是唐高宗时期的官员。

不过,修建乾陵的梁山,确有风水宝地之称。梁山共有三峰,北有主峰,高耸入云,直插天际;南有二峰,东西相对,地势较低,顶端各建有一座上阑,远远望云,犹如妇女胸前的双乳,故称“双乳峰”。

陵墓建成后,再次远远望云,乾陵则犹如刚刚出浴的少妇披着长发。因此,乾陵也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

后来,乾县电视台还曾报道,一天电闪雷鸣,从乾陵中跑出一只超10米的巨蟒,花纹呈黑色,头上隐约有两个肉疙瘩,好似蟒蛇化龙的前兆。因此,乾陵的神奇之处多在民间流传。

试想一下,整座陵墓已于梁山融为一体,周围又全是坚硬的大青石,还真不惧刀砍炮轰,除非将整个梁山翻个底朝天,可那得多大工程呀。

找不到墓道入口,是无法成功盗墓的关键

面对这样一座乌龟壳式的陵墓,在找不到墓道入口的情况下,还真是无从下手。但是,乾陵中存放的大批宝藏却又很是诱人。据《五代史》记载有温韫盗取昭陵(李世民墓)的一段话:“宫室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朝书画,钟(繇)王(羲之)笔迹,纸墨如新。”

因此,有人推测,作为李世民儿子的乾陵,下葬时的陪葬应该也差不多。但是,乾陵中又增添了“则天大圣皇帝”,陪葬品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据说,乾陵中有5件绝世珍宝,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二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两副棺椁;三是1.5米长的一根金柱,上面刻有盛唐时期的历史;四是武则天亲笔写下的《垂拱集》。同时,还有琴棋书画、玉玺古籍、生活器皿、日常服饰等各种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约500吨。

正所谓“钱财动人心!”于是,吸引了一些胆大的盗墓者,向乾陵伸出了黑手。据资料显示,乾陵遭小盗12次、大盗3次,有名有姓的盗墓者有17人。

例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为了筹措军响,调动40万大军挖掘乾陵,几乎将梁山挖了大半,结果依旧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曾将李世民的昭陵等十七座唐陵盗窃一空,却依旧在盗掘乾陵时,碰了一个大钉子,无功而返;民国时期,国民将领孙连仲调动一个整编师,动用大炮炸药,也未能将陵墓炸开。

虽然,有传说他们在盗掘乾陵时,曾出现飞沙走石的龙卷风、电闪雷鸣引发的暴风雨,士兵突然怪异死亡等灵异事件。但是,毕竟这些太过玄乎,不一定可信。至于,墓前的61尊无头石像,更是吓不到那些胆大妄为的盗墓贼。

显然,面对修筑坚固的乾陵,找不到墓葬通道应该是盗墓者失败的关键,也才使诸多的盗墓贼只能望着“宝山”兴叹了。所以,这些应该就是武则天陵墓1300多年来末被盗的主要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有哪些殡葬习俗

在传统社会礼俗中,丧葬礼俗受到高度重视。丧葬程序十分烦琐,并且较少变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期望简化丧葬仪节。朱熹《家礼》对此已有节略,明代丘浚在朱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仪礼简易,“窃取文公家礼本注,约为仪节,而易以浅近之言,使人易晓而可行,将以均诸穷乡浅学之士。”明清地方社会士绅所遵《家礼》大概是这样的通俗本。清代影响最大的礼书要算成履中的《家礼帖式》,以及后来陈鸣盛的《家礼帖式集成》,是清代民间礼仪的真正参考书。当然,礼书对民间丧礼的影响是在一定层面之上的,人们大多沿袭着言传身教的俗规。根据地方志书与笔记小说,我们对明清的丧葬习俗惯制作一描述:

第一,初终与报丧。初终,又称初丧、始死。在人疾病加重,行将不治时,家人将其迁居正寝(正屋),戒内外人等,不得惊扰。如果有遗言就录于纸上。临终前,给他买水沐浴。一般擦洗由同一性别的人来做,所谓“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女子不死于男子之手。”沐浴完毕就换上新衣。气将绝,将其抬到停尸的木板上,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称为“属纩”。棉花如不动,说明已咽气,这时家人才能大哭。给死者含饭(放几粒米在死者口中),富人含珠,盖上衾单。北方死者要带打狗棒,打狗棒用秫秸做成,明朝北京在灵前的供饭盂中插七根这样的打狗棒,清代遵化是纳入死者之手,接着用麻线将双脚绊住,俗称“绊脚丝”。上述这些生人初终的措施都属于“小殓”。

在人刚死时,点随身灯,这种灯又称“引魂灯”,帮助亡者魂灵往生转世。《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把李瓶儿用门板抬出,停于正寝,下铺锦褥,上覆纸被,安放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来。”丧主身穿孝服到庙中哭奠,城居赴城隍庙,乡居去五道庙。在门口挂纸钱,男左女右,根据死者年岁定挂纸钱的多少,一岁一张,明朝北京称为“挑钱”。清朝遵化称为“命纸”。同时讣告亲友,称为“报丧”。

第二,写殃榜与大殓。延请阴阳先生定殓葬诸事。先是“山人批书”,即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时,选择入殓的时辰,以避煞神冲犯。这一习俗明朝流行,“阴阳家以死者年月,推煞神所在之日,则举家避之他所,曰躲煞。”有关批书的细节《金瓶梅》中有生动的描述,李瓶儿刚死,就请来阴阳徐先生批书,“徐先生向灯下,问了姓氏,并生辰八字,批将下来:‘一故锦衣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祐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政和丁酉年九月十七日丑时。今日丙子,月令戊戌,犯天地往亡,煞高一丈,本家忌哭声,成服后无妨。入殓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亲人不避。’”接着写殃榜,殃榜是死者的凭据,也是灵柩运出城门的时间证明。

大殓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是将死者从灵床转殓入棺,入棺时间一般是亡故后的第三日。大殓时亲友毕集,仪式庄重。棺木一般人家早已备好,棺木的材料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明朝浙江新昌富室宦家用沙木,中家棺用杉木、松木,下家勉强有一个棺材就行,不论材质。清代河北遵化的棺木选材有自己的标准,—般来说,南方民间棺材杉木为多,北方主要用柳。在尸体入棺时有诸多民俗措施,一是实用的防腐措施,在棺材底部铺上石灰、炭屑,以吸水防止尸体的腐烂。二是信仰物品,在棺材底部铺垫物上放一块七星板,以超度亡魂。在合上棺材盖的同时,鼓吹鸣炮,亲友排列而送,名为大殓。大殓之后,棺木停在正厅,接受亲邻的凭吊。

第三,接煞与哭吊。三朝接煞,又称“送三”,说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人们在这天设灵位,布置孝堂,写魂幡,请僧道在灵前念经,超度亡灵,防止煞神的危害。清代杭州有道士念度人经一卷,焚纸钱,然后拆去死者临终床前的灵位,道士打扫送出街心。再以生鸡蛋一个,加上铁屑、赤豆丢在门口,这样煞神见了就会离去。人们虽然名为接煞,实际上是担心煞神的到来明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