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糖尿病你了解多少?沈阳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告诉你其中的奥
发布时间: 2023-07-11

肝病患者在饮食中适当增加糖类物质的摄入,能够起到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但是研究发现,大约48.5%~76.3%的慢性肝病患者都有糖耐量减退,其中15.1%~35.1%发展为糖尿病,医学上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为何易患糖尿病呢?

一、“肝不好”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除了胰腺之外,肝脏也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血糖的器官。肝脏是贮存糖原的“银行”。正常人吃了东西以后,血糖浓度增高。升高的血糖除了提供能量,会有一部分通过肝脏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在肝脏中;当血糖降低时,肝脏又可以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保证血糖不会降得过低。此外,肝脏还会通过参与各种激素、辅助脂肪和蛋白质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给人体提供能量,参与代谢。所以,当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病变时,都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糖代谢,导致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

我们熟知的糖尿病,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体型肥胖,年纪不大,往往同时还有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也就是常说的“三高”人群。这一群人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或)各种代谢障碍。有些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糖尿病症状,但也可能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只是意外发现血糖升高。

“肝不好”导致的糖尿病中,这类患者多中年发病,往往有多年的肝病病史,可能已经患有肝硬化,肝脏功能差,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他们往往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下降、乏力、腹胀、脾大、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腹水等。

二、“肝不好”得了糖尿病和一般的糖尿病有什么不同?

与原发性糖尿病不同,肝脏不好导致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可以正常或偏低,甚至出现空腹低血糖;而吃了东西后,由于肝功能下降,肝糖原的合成能力不足,餐后血糖显著升高。如果这些患者肝功能好转,血糖一般也能得到控制。临床上,约有50-80%的肝病患者会出现糖耐量减少的情况,其中有部分患者最后就会发展成糖尿病,若能规避掉这一隐患,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全文

如果你有肝病,希望你能在定期复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血糖给予更多的关注,不光是要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也同样重要,注意监测,才能更准确的了解血糖变化。当肝病遇上糖尿病是令人头疼的,不过也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也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基础哦。

【专家简介】

王晓梅

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学位 沈阳医学院副教授

个人简介:辽宁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辽宁省糖尿病医学营养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师协会第一届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糖尿病医学营养防治学会妊娠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诊治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痛风、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科常见疾病。围绕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肝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 8:00-11:30 13:30-16:30

出诊地点:2号楼2楼内分泌门诊

来源: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