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与字帖有何区别初学书法者临碑帖还是字帖?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什么那么喜欢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碑帖与字帖有何区别初学书法者临碑帖还是字帖

这两个问题提的好,假若能够做出客观准确的回答,便于初学书法者了解书法基本常识,梳理脉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实际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避免走弯路,尽快踏上正确的书艺之路。

下面我就试着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谈一下碑帖与字帖的区别。普遍认为,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帖是一个现代词,一个专有名词,是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碑帖与字帖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交叉, 而碑和帖则存在着更多的区别,这里先简略谈一下碑与帖的区别,把这两者搞明白了,就知道碑帖与字帖的区别了。

概括起来,碑与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一、材质不同。镌刻在石碑上的称之为碑(这里“碑”其实指“碑碣”。形状上的区分是:上方者为碑,上圆者为竭。),种类上主要有庙碑、墓碑、造像和摩崖等;写于帛和纸上的称之为帖,主要指古代遗存下来的诗文简札等墨迹。

二、用途不同。据史料记载,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借顽石之坚达到永垂后世的目的,增加了文字;帖除了真本墨迹外,宋代开始出现了刻帖,收集前代名家书迹刻于木或石上,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复制品。

三、书体不同 。碑的历史悠久,书体在隋以前都是篆、隶、楷书,行草书极少;刻帖是行草书和小楷居多。

四、制作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石面上,这一环节称为“书丹”,然后再由工匠镌刻。将这些碑石上的字用宣纸和墨捶拓下来,再经过装裱的称为“拓本”。刻帖是先摹勒,然后再转拓在石或木上,然后再镌刻。同样,后面的工序也是拓印和装裱。

这些经过装裱成卷轴和册页的拓本,就成了碑帖,文玩行业俗称为“黑老虎”。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是供后人取法研究的重要依据。

从广义上讲,这些碑帖也可以称为字帖;从狭义上讲,字帖就是收集整理名家墨迹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还有近代以来出现的影印本。所以,碑帖与字帖是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

其次,作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应该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作为临习的对象呢?我建议还是先从“帖”或“字帖”入手。因为这两者尽管称谓不同,本质确相同,都是经过归纳整理的范本,对初学者是有利无害的。

一个初学书法者,就像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一样,自然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的样子,很难把控自己的行动,想跑也跑不起来。书法也是这样,因为初学者接触写字时间短,控制毛笔的能力欠缺太多,更不要说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书法了。

鉴于此,应该是先选择一种楷书的帖,通过坚持临摹书写,慢慢适应,做到认真读帖,揣摩笔法,掌握结构,锻炼指力、腕力、臂力,增强心、手、笔一致的能力,耐心细致,不可一曝十寒,待基本功扎实了,驾轻就熟时,便可涉猎更多的“碑”、“碑帖”,从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成自家面貌。

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望方家校正。

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什么那么喜欢白鹅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人送“书圣”的称号,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认为是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历史上流传的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也非常的多,其中一个故事说,有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专门养了一群白鹅,最终成功的吸引王羲之主动抄写了一部《道德经》去换他的鹅,这也说明王羲之的确是非常喜欢鹅的。

至于王羲之为什么那么喜欢白鹅,有人说他是为了观察鹅的脖子来练习书法,比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到“之”字的时候,就有二十多种不同形态的写法,据说,王羲之就是通过观察鹅的脖子受到的启发,“之”的形状非常像“鹅”;也有人说王羲之养鹅是文人的闲情逸趣,他就是将白鹅当做宠物来养的。不过,对此,也有人有不同的说法,认为王羲之养鹅一是为了修身,二是为了养性,更重要的用途是为了“吃”,王羲之吃鹅是为了解身体之毒。

我们从王羲之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无论是“王羲之”还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等人在名字中都有一个“之”字,这个“之”是道教天师教中的一个重要的符号,东汉末年五斗米教非常盛行,“五斗米教”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派别,到了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道教依然非常兴盛,而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世代信奉道教,我们看他们家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了,都带有道教符号“之”字。

王羲之之所以喜欢养鹅,与鹅的形状非常像“之”字有关,由于鹅外形像天师教的符号“之”,鹅也被信奉天师道教的人认为是“吉祥物”,王羲之就是通过养鹅来修炼身心。而王羲之养鹅的另一个重要用途也是我们普通人一样,是用来“吃”的,不仅如此,王羲之还希望通过食用鹅肉来起到解毒的作用。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这里所说的“服食”不是指一般的事物,而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五石散”,这是一种丹药,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但是长期服食对身体危害很大,王羲之到了晚年就常吃这一类的丹药,而道教认为鹅具有解五脏丹毒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就曾将鹅肉作为解毒的上品,认为与“服丹石人相宜”,也就是认为鹅肉是常服丹药之人的理想食物,所以,王羲之也希望通过食用鹅肉来解体内的丹药之毒。

当然,王羲之对鹅的喜爱肯定不单单是为了大快朵颐,他通过观察鹅的外形以及行走的动作,对自己的书法技艺活得了很大的启发和提高,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王羲之养鹅应该算是一举多得吧。

中华民族有什么长久未曾改变一直传承至今的东西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传承除了物质方面的山河外,还有精神因素方面的传承。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化方面灿烂成果一直传承直今,虽然也有变化,例如文字的简化,文言文改为白话文,但从最根本上溯根求源,还是一脉相承,渊源流长。

世界历史上,曾有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埃及、巴比伦(现在的伊拉克)、印度和中国。除了中国以外,其它三个国家的文化与文明在外敌入侵下都已断层。尤其是印度的梵文,现在能够认识的人可以说寥寥无几。前些年,具媒体报导,北京大学的季羡林老先生,还收了几个印度留学生来到中国跟着先生学习梵文,直可谓印度的梵文出口又要转内销了。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曾遭遇过异国异族的入侵,元朝的蒙古人和清朝的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后,他们的文化不但没有发扬光大,反而让汉民族的文化给同化了。古宫博物院的每座建筑上面的牌匾,都是由两种文字所写,也就是汉文与满文。如果不是新中国讲究民族平等,让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有传承,现在能够会说、会认、会写满文的人可以说也不剩几个。

文化的传承,应该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方面的体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又要发扬光大文化的传播力量,两手都要发展,两手都要突破一切障碍,才能使传统的文化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传承下去。

因此说,中国的文字与文化大致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20/05/29)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略有微词

赵孟頫以其娴熟的技巧,被后世尊为“赵体”,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有人对其书法略有微词,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