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场部没落,阵地营销上
发布时间: 2023-07-11

随着推广费用越来越昂贵,越来越多的初创品牌不再直接开设“京东、天猫”店,开始以新电商“快抖”为阵地,在企业方面,不能直接衡量ROI产出比的岗位缩减,例如很多小公司直接合并内容与媒介。消费行业传统大市场部逐渐没落,以不同产品线为阵地的营销团队上阵。是以往市场部结构解决不了当下问题了吗?

随着推广费用越来越昂贵,越来越多的初创品牌不再直接开设“京东、天猫”店,开始以新电商“快抖”为阵地,在企业方面,不能直接衡量ROI产出比的岗位缩减,例如很多小公司直接合并内容与媒介。消费行业传统大市场部逐渐没落,以不同产品线为阵地的营销团队上阵。是以往市场部结构解决不了当下问题了吗?

若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2022年的消费企业,自然离不开“降本增效、全域经营、数字化转型、以用户为中心”;现在看来,几个月过去,跑在前面的企业,已经交上一份可复制答卷。

比如:

面对昂贵推广费用,初创公司不再直接开设“京东、天猫”店,开始以新电商“快抖”为阵地,按照直播、短视频、商城组建团队。

具备影响力的B轮+品牌,将不同平台用户流量池进行分类,私域用SCRM工具进行管理;传统电商,思考如何在站内站外,做更多强渗透种草动作。

业务转型,同等人力升级。

身边做种草推广的朋友说,一方面愈发感觉到以往能力模型,不再适配当下要求,以前身兼数职,现在岗位非常精细化,稍不学习就会掉队。

另一方面,品牌建设塑造(Master Brand)团队开始弱化。不能直接衡量ROI产出比的岗位缩减,甚至往职能调整,就像公关,以前分内容与媒介,现在小公司直接合并。

再一方面,整合营销不像以前,把钱广撒网散落各大平台,制造强大势能吸引用户,被替代为策略聚焦一个平台,按照5A人群、超级购买力制定策略。

面对诸多共性特征,我发现消费行业传统大市场部概念,逐渐消失,以不同产品线为阵地的营销团队上阵。

展开全文

然而,生态到底发生哪些变化?

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以往市场部结构解决不了当下问题?转型后企业,对分工模型有什么要求?个人和乙方公司到底如何应对?等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01 半闭环到全闭环

科学管理饮食、适当有氧运动、有效管理目标,三者组合是减肥行之有效的方法;健身房为你提供有氧运动外,还包括其他两方面,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全闭环管理”。

具体,什么意思?

创始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在《闭环式管理:从战略到运营》一文中提到此概念。

简单讲,闭环本身定义目标(what)和达成目标的方法(how);但这不够,完整闭环包括认知(why)部分,即,你为何设定这样的目标,背景因素是什么。

定义完全闭环就能理解“半闭环”,我们可以把半闭环简单总结为,我只做某个部分(what-how)。

如同手机市场,一大部分消费者选择iPhone是因为它(why)的理念,其他厂商前期只解决其他两部分,才出现两者差异。

然而,和市场结构有什么关系?

先看阿里:

淘宝生态,时至今日已有百万商家,生态内,似乎还有一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味道。

低纬度看,早些年我身边一位卖家朋友,卖货几年后,觉得太累(不是没赚到钱,而是赚钱太累),就去淘宝大学做讲师,有经验有技巧有干货。

之后,讲师变多转型做卖家CRM,CRM红利散尽开始做陪跑服务,这是小生态特点,“很多人依靠你的经验活着”。

高维度看,以前店铺只能采用直通车站内推广,现在只要是阿里投资的企业,内容到电商变现路径都比较清楚。

比如:

以微博、优酷为例,淘宝和天猫商家通过阿里妈妈,实现商品在两家平台智能投放,根据用户浏览内容属性(还会加上你在淘宝、天猫浏览商品的数据)实现精准推广。

该策略不难发现,其一,淘宝与天猫实现自称一体的电商内容闭环,其二,实现第三方内容到电商广告的变现;商家在当中,不需要太多繁琐站外营销,就能把商品卖出去。

其次百度:

虽然布局人工智能、智慧驾驶第二大曲线,但我认为,它“搜索+LBS+中间页”的基因始终无法抹去,也悄悄形成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闭环。

百度内容,来源比较丰富。

可以分为知识、娱乐、新闻三大布局,最明显是知识系列,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库,早期每款都是日活上亿用户的矩阵产品,满足用户搜索时获取信息,问答,文档下载的刚需,贴吧通过长尾满足了社交需求。

娱乐上面,百度主要以好看视频、爱奇艺等,新闻内容依靠机器采集,但随着用户对高质量内容需求,随后也开始引入人工编辑,就像feed流、百家号等。

这是,早期所积累的体系。

综合来看,依托百度联盟,主要营收依靠广告(内容、搜索)投放进行变现,结合AI云以及智能驾驶、文心一言(ChatGPT)来看,所以其主要还是TOB服务,电商占少数。

抖音与小红书:

TOC内容具备弱社交属性,两种属性结合,会产生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起初两者营收依托广告,这种模式虽赚钱,但并不足以建立生态壁垒。

一方面,短视频属于机会窗机会点,一旦红利散推,用户使用互联网产品,自然回归到三驾马车原始需求状态(购物、社交、信息浏览)。

另一方面,面对巨头腾讯的可复制能力,两家想稳住地位不得不构建“全闭环护城河”,成熟电商闭环生态可以概括为“一个阵地,多个场景”,内容为电商提供天然燃料,加上平台大量自有创作者,诚然,两家做电商毋庸置疑。

这意味着什么?

从阵地下手构建围绕信息,搭建货架交易闭环,用户在当中,足不出户完成内容娱乐,电商消费全旅程,不仅平台得到很强护城河,又能避免被复制。

但是,以往阿里崛起时,其他几家(快手、抖音、小红书、bilibili)还没有直接构建电商交易闭环,都以半闭环(自己擅长的事)为中心占据市场地位,商家在平台推广,种草也都会把用户往天猫、京东店引导,现在平台都有自己玩法,你需要多重适应。

会有什么影响?

好处在于,如果你是一家消费品公司,不需要在多个平台搭建阵地,学会一个平台运营方法,完全可以实现生意闭环,提高效率。

坏处在于,诸多平台都在搭建,围标生意闭环的推广方法论和用户分析工具;传统经营理论,完全不适用当下阶段。

由此,这也是为什么抖音越来越像小红书,视频号越来越像抖音,以及市场部变化的主要影响原因。

换言之,用户昂贵叠合度高,以前平台链路主要做A1-A3人群(了解、吸引、种草),现在要做A3-A5(种草、购买、复购),平台要通过各种场景塑造交易、留存壁垒,以构建“各自为大”的生态闭环,防止瓜分。

02 传统市场部结构

以往市场部是企业参谋部门,大多负责品牌规划推广、外围促销活动设计、以及市场用户调研,渠道规划等谋略方面工作。

作为最会花钱的部门,承受非常大压力,用泰山压顶来形容不为过分,想要想钱花出效果,非常考验市场水平,这是因为:

整合营销破圈变难

品效陷入极限拉扯

消费触点越来越多

缺乏市场快速反馈

消费层级越来越多

企业逐渐消减预算

内部割裂,用户群难打通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平台早些年没有构建全闭环(A1-A6了解到复购),另一方面可以归属到组织配衬上。

为什么?

通常而言,传统市场营销团队组成有四个方面,分别是:

品牌PR(Public Relations)部门

Event部门(线下大会,线上整合营销)

数字营销组(各渠道投放)

市场运营部(JD、天猫、淘宝活动支持、消费者信息CMI)

细分上,品牌承担起中长期品牌定位策略、竞对策略、视觉规范;PR承担媒体关系建立(散落在各平台的大V、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以及输出一些以产品为轴的内容传播(联合营销、评测)。

有些企业会把新媒体和Event(系统协调)部放在一起,主要负责有关线上线下发布会的策划、视频内容输出、直播、整合营销(H5创意图文)粉丝经营、第三方活动支持、跨界等。

我们常见的小红书、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偏转化型的工作,基本归属数字营销组;市场运营组多半承担“对内沟通工作”,如内部活动策略如何与外部拉齐、用户洞察、数据调研等。

还有诸多细分,不足以列举。

每个部门职责不同,以项目为运营单元时可自由组合;然而,这种组织根本无法适应数字浪潮下的变革,尤其还有很多公司引入SCRM,获得自动化(Marketing Automation)软件,把各种店铺生意经营分开。

为什么?

第一大问题,渠道运营和市场整个大部门KPI完全不同,运营对GMV、复购负责,市场只对增长负责,撕裂感会造成各执一摊,扫好门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