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溥仪?武昌首义的熊秉坤、金兆龙等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如何评价溥仪

视频加载中...

末代皇帝溥仪有着极其坎坷的一生,可谓做了半辈子傀儡,懦弱了半生。日本战败后,当溥仪即将出现在远东军事法庭的消息传开后,庭审现场旁听券被炒到了天价。那时候的溥仪一改往日懦弱的形象,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使出了“北京瘫”,一幅惬意潇洒的模样。在长达8天的审判中,溥仪仔细历数日军在伪满洲国的罪状,声称自己被日方完全控制,毫无实权。溥仪在这8天里,把他所知道的日军犯下肮脏的罪行全都抖了出来,把日本战犯肮脏丑陋的面孔公布于众。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不用翻译官来帮助,直接全程用英文与法庭人员进行交流,可谓底气十足、气场满满。估计当时的天皇也没有想到他能够有这样的水平,以至于在和他的对执中,变得目瞪口呆,被他当庭对骂的难以招架,整个法庭出场人员都被他吓到了。

武昌首义的熊秉坤、金兆龙等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武昌首义两大功臣不同的人生结,熊秉坤活到新中国成立还光荣当选湖北省政协委员,金兆龙不幸于一九三三年因病而亡,英年早逝。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吏,因为在公主家服役,和一名女奴私通,产下了一名私生子,没想到竟因此改变了一个王朝的走向和另一个民族的命运。

熟悉的人应该猜到了,这个小吏,他叫霍仲孺,他生下的私生子叫做霍去病。

霍仲孺并没有打算对这个私生子负责,所以服役完毕就自己溜回家对霍去病弃之不顾了,而恰恰因为如此,霍去病得以和舅舅卫青一起得到了接近汉武帝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十七岁的他就得以征战大漠,大破匈奴,封狼居胥,使得曾经屡屡犯边的匈奴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南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匈奴内部的分化和对汉策略的调整。

而霍仲孺这个小人物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他回到家中,又和明媒正娶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霍光,在霍去病某次出征回来的途中,将这位异母弟弟也带到了宫中。很快霍去病死去,而霍光谨言慎行,侍奉汉武帝几十年,终于在汉武帝临终前得到了辅佐幼帝的任务,从此成为史上最知名的权臣,诛杀竞争对手上官桀、立废海昏侯,从民间提携汉宣帝,一人左右数代天子的命运。在他任上,完全有能力结束汉朝而不用等到王莽,但他保持了人臣最后一点操守。所以即便如此跋扈,最后仍然被封为麒麟阁功臣首位。

我们可以把时光往前推,假如当初那个小吏没有到公主家服役、或者虽然服役但是老老实实、又或者生下霍去病对他负责带回了自己家、又或者霍去病怀恨父亲不愿照应霍光,可能都没有这一切了,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俩可能都会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而这王朝也会浩浩荡荡,奔向另一种风起云涌的命运。

有哪些小概率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

有哪些小概率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

决定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往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又是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的辩证统一,本问题的实质——有哪些小概率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指☞影响、改变中国历史的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之中的偶然性因素即小概率事件……

其一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农耕经济的发展,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百家争鸣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战国七雄,呈现由奴隶社会向帝制时代过度,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这是实现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七雄争霸、兼并,究竟由谁来实现统一则是历史的偶然性即“小概率事件”……

战国七雄之中,只有秦国具备了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的实力和条件,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七雄之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实现了统一……

因此,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就是“小概率事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帝制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其二山海关之战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朝降将吴三桂勾结清兵与李自成的明末农民军在山海关进行大战,明末农民军退出北京,不久,李自成牺牲,明末农民战争失败,清军入主中原……

明末农民战争的失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和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其历史的必然性是时代的局限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失败……

而山海关之战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偶然性因素即“小概率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和清军入主中原,从而极大地改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因此,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其历史必然性因素和历史偶然性因素的辩证统一,其历史必然性因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历史偶然性因素即“小概率事件”又孕育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但是,要避免历史偶然性即“小概率事件”的历史决定论……

如何看待《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版)对中国历史的描述

老外写的历史,怎么描述中国历史呢?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籍美国人,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他写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反响很大。作为世界史,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有很多描述中国历史的部分。

外国人的历史书中,会怎么说中国呢?【尔朱少帅】带您一起来看看:

【有一些观点很让人受不了】

L.S.斯塔夫里阿诺斯书中认为,史前文明最早起源于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后面的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都受到中东文明的影响。

书中认为中国的最早国家,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朝(比古埃及晚1500年,比古印度晚1000年)。而商朝人是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商朝人因为掌握了来自中东的青铜技术和战车技术,从而有了军事优势。商朝人一举侵入黄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原始部落,中华文明由此开始。

【有一些观点比较新颖】

◆《通史》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三个年份: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全国,建立帝制。②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消灭帝制。③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

◆书中认为,中华是唯一一个连续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能一直延续原因呢?

首先,中华文明地理偏僻,经常打交道的游牧民族人口和文明上都处于弱势。即使游牧民族打进来,也会被海量人口和先进文化同化。

其次,中华各种哲学派别都讲究“实用”。神权、宗教不但没有挑战统治者,还很好的配合统治者。儒学则让更多的人保守固化,安守本分。

再次,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了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汉代开始,中华文明才开始赶上其他文明。汉以后,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富、文明最先进的国度。

【有一些观点跟咱们不同】

书中认为,中国人标准里的软弱王朝:宋朝,恰恰是中国帝制时代的“黄金时期”,宋代文化、经济都达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顶峰。

事实上,宋代军事也没那么弱。蒙古骑兵把更远的中东征服的时候,对南宋对进展却很艰难,比征服中东艰难很多很多。

另外,由于科举制对儒家的唯一推崇,千百年下来,使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正统”的固化观念,引起中国人思想的傲慢和保守——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宋代以来,中国领先的技术(航海术和四大发明),对本国对影响很有限,反而传播出去后,让西方产生了爆发性发展。

【L.S.斯塔夫里阿诺斯一些常识性谬误】

其一,书中把商朝作为中华文明起点,完全忽略了我国史书中,夏朝和尧、舜、禹的记载,也忽略了我国二里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