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是什么意思(岳飞何罪,赵构非杀不可,莫须有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死跟秦桧有关系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岳飞何罪,赵构非杀不可,莫须有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死跟秦桧有关系吗

首先回答,莫须有的问题。

根据我的判断,莫须有,就是不需要有。

当年秦桧陷害岳飞,抗金名将韩世忠气愤不过,冒着极大风险质问秦桧,岳飞究竟犯了什么罪?秦桧只说了三个字“莫须有”。韩世忠气的不行,说“莫须有”何以服众!

很多人都以为“莫须有”是“可能有吧”的意思,说明秦桧心虚。

其实大错特错,秦桧说莫须有的时候,不是心虚,而是趾高气昂,蛮横骄狂。

莫须有就是“不需要有”!秦桧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就是要整死岳飞,根本不需要罪名!

实际上也是明明白白地告诉韩世忠,是赵构要杀岳飞!

秦桧作为狗腿子,是杀害岳飞的急先锋,与赵构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他同样也是主谋。

那么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呢?

第一,南宋国力增强。金国入侵威胁下降。

经过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多年血战,南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南宋的军队增长的30多万,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战斗力明显增强。宋金实力趋于平衡,南宋没有亡国之忧。对于这一点,赵构看的很清楚。所以,他才放心大胆的杀害岳飞。

第二,岳飞的实力太强大。

岳家军最多时有10万人,有水军、步军、骑兵,兵种齐全,战斗力超强。特别是有两万骑兵部队,碾压其他南宋军队。这让赵构感到很害怕。

每个皇帝都有疑心病,天天想的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赵构想的更多,他总是担心岳飞要造反,岳飞可不是什么刁民,岳飞是封疆大吏,手握重兵。这个威胁可太大了。

在赵构看来,是必须铲除的。要不然他睡不着觉。其实你当皇帝,你也会这么想。

第三,岳飞脾气不好。

岳飞这个人脾气很暴躁,而且还很拧。所以经常顶撞上司。当年在河北抗金,就顶撞王彦。后来因为与赵构意见不合,多次辞官不干,把赵构得罪的透透的。

有人说秦桧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的,“莫须有”到底指的是什么

谢谢@流萤2015 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想说,给岳飞仅仅安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实在是一种宽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谓罗织罪名,对于手握权力的秦桧而言,实在是太容易了。

秦桧真要搞臭岳飞,第一个安排的罪名就可以是谋反,岳飞手握重兵,这当然是谋反的最好条件。而且岳飞手下的大将,唯岳飞之命是从。如果秦安排线人,搞点岳飞谋反的证据,忒容易了。

事实上秦桧还就是这么干的,他威逼利诱岳飞部将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而配合秦桧干这事的,就是张俊,他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未取得任何口供的情况之下,便捏造了一份张宪的口供,说岳飞确实是有谋反迹象。

随后,岳飞便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审理此案的官员,先后有何铸与万俟卨,但不论是谁,都没有审出岳飞确实谋反的招供。

岳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那么法官怎么办?何铸认为岳飞确实没有谋反,结果就被撤了。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认为岳飞无罪,也被罢官处分。

为什么?很明显,这就是要搞岳飞。而且不一定就是秦桧要搞,如果是秦,那么韩世忠问他岳飞何罪?他直接就可以说岳飞谋反,何须说莫须有三个字?

审案的直接人,是万俟卨,他先给岳飞安排了一条罪名,说岳飞和岳云给张宪写信,让张宪谎报军情以动摇朝廷,并命令张宪设法让岳飞回到军中,但最终指控失败,此案没成立。随后,他又安排了第二条罪名,说岳飞当初在淮西一战中曾迟滞不前,结果此罪成立。

但即便是第二条罪名成立,岳飞也不至于死罪啊!

真正的问题,在于宋高宗身上,是他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也就是说,最后决定对岳飞下黑手的,就是赵构。

至于秦桧和万俟卨,只能说是赵构的推手罢了。如果赵构要重赏岳飞,他们就能编排出岳飞的动人事迹一万条,发在大宋的胜利日报上;如果赵构要杀的人是 别人,他们也能编排出别人的罪恶一万条,无非如此而已。而且秦桧和万俟卨这种人,在大中国比比皆是,生活得滋润着呢。

而最终,从秦桧嘴里说出莫须有三个字,其实也就是在跟韩世忠表明态度:”老韩你别以为这事就是俺的意思,莫须有你懂不?谁能不要证据确凿就杀人?皇帝啊!“

什么叫“莫须有”该怎么解释

《汉语大词典》给这个词的解释是“恐怕有;也许有”,给的证据是《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恐怕有;也许有”的解释深入人心——这个说法被大师吕叔湘加持过。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

他在《语文杂记》第12页说过,“莫须”就是今天“恐怕”或“别是”的意思,是宋人的常用语。今天有人认为它是“不须有”,和“子虚乌有”差不多的解释办法,是靠不住的,而且放到原文没法落实;另外,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认为前人把句子断错了,认为“其事体莫”是上句,“须有”是下句,就更加不对了。

再来说“成语”。成语是指“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但是,也有不是四个字的。比如“放冷箭”“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等。

成语和习用语、谚语的区别:它们虽然都是“现成的话”,但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要更为明显一些,而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的性质。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一般不可随意更换,但是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

再来简单说说成语和典故的区别。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成语固然和典故有一些交叉,但是典故一般同时具备好几个意思,而成语通常只有一个意思。另外,成语不一定就是“古代故事”,而典故一般是两个字,当然也有超过两个字的。

总结一下,尽管“莫须有”是个宋人的常用口语,但我们认为它是成语,因为它被《宋史》记录过。而且,这个词又和岳飞之死一事密切相关,这段话也因为被改写为各种文学作品而被广泛接受;当然,如果它出现在了某个诗文里面,那么它也可以视为典故。

岳飞的“莫须有”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相关的历史典故

谢友邀








绍兴十一年四月,南宋收三大将兵权,韩世忠、张俊任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然后,三大将先后都参与到“谋反”案中



五月,韩世忠的部下胡纺告发,韩世忠的亲信景著欲生事造反,阴谋迎韩世忠重新回淮东掌军,景著被捕下狱

诏韩世忠听候御前,随时准备接受处分;委派张俊、岳飞赴楚州调查韩世忠参与谋反的证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



十月,岳飞的部下王俊告发,岳飞的儿子岳云与岳飞的亲信张宪通信,欲造反生事,阴谋迎岳飞重回鄂州掌军,张宪、岳云被捕下狱

诏岳飞入大理寺配合调查张宪谋反案;委派张俊赴鄂州调查岳飞参与谋反的证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



绍兴十二年十一月,殿中侍御使江邈告发张俊,上应天谶,位高权重,下有两个干儿子坐拥重兵,很有可能谋反

张俊被夺职为散官,“罢为镇洮、宁武、奉宁军节度使,元醴泉观使”~《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张俊》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七》






三大将都想谋反?

赵构是个被金人吓破蛋……啊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