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基本结构(张景中)?大题全国只有两人做对,高考数学最难有多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数学的基本结构(张景中)

数学研究的对象,慢慢地显露出了它的轮廓。它研究结构——从不同的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结构。
首先是集合。集合好像是一片空地、一张白纸、一群没有分派角色的演员。

一旦在集合的元素之间引进一些关系,集合的元素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根据关系的性质,集合上开始出现结构。

结构不是人主观上随意指派的,也不是在理念世界永恒存在的,它是总结大量感性经验上升为概念的结果。

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数学研究的基本结构即母结构有三种:

一种叫做代数结构。集合上有了运算,能够从两个元素生出第三个来,就叫做有了代数结构。前面我们刚刚谈过的群,就是一种基本的代数结构。

一种叫序结构。集合中某些元素之间有先后顺序关系,就叫做有了序结构。序结构也是应用极广的一种结构。数的大小关系,生物的亲子关系,类的包含关系,都是序关系。

还有一种叫拓扑结构。它用来描述连续性、分离性、附近、边界这些空间性质。

我们看到,这几种结构恰好都是现实世界的关系与形式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代数结构——运算——来自数量关系;

讲序结构——先后——来自时间观念;

拓扑结构——连续性——来自空间经验。

然而这些东西一旦抽象成数学概念,成为脱离具体内容的*结构*,它就可以用到任何有类似性质的系统之中,而不一定与时空、数有关了。

一个系统可以具有几种结构。如实数系,它有加减与乘除,这是两种互相联系的代数结构,它有大小之分,这是序结构,它的连续性体现了拓扑结构。

基本结构可以加上一些公理派生出子结构,两种以上的结构可以加上联结条件产生复合结构。对于实数,如果a》b,则a+c》b+c,这就表明代数结构与序结构联系起来了。通过结构的变化、复合、交叉,形成形形色色的数学分支,表现为气象万千的数学世界。

当数学家遇到新的研究对象之后,他自然而然地会想,所遇的事物能不能放到某个已知的结构之中?如果可以,便马上动用这个结构的全部已知性质作为克敌制胜的武器。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数学家长期不能理解复数,把它叫做虚数。后来发现,复数可以用平面上的点表示,这个发现相当于把复数的代数结构与平面的拓扑结构挂上了钩。复数的研究立刻有了实际意义,找到了应用,获得飞速发展。这表明,把新的陌生的对象纳入已知的结构之中是多么重要。

布尔巴基学派也承认,把数学看成研究各种结构—-这些结构以几种母结构为骨架不断地生长、发展——的科学,仍然是对数学现状的粗略的近似。

可以将数学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大城市,城市的建筑被街道分隔,又由街道联系起来。街道形成结构,建筑在结构的规范中生长。可是确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它的特点无法由街道的结构来解释。这就是结构观点的概括性。它无法关心的某些与结构关系不大的局部状况,有时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数论中的大量孤立的问题(如哥德巴赫问题),就很难与已知结构很好地联系起来。

布尔巴基学派也主张,结构不应当是静止的,数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新的重要基本结构。因为数学是一门生命力旺盛的科学,对它不能“盖棺论定”,不会有终极的真理。

总的看来,布尔巴基学派把数学看成以结构为对象的科学,这种观点是与辩证唯物论一致的。因为:它否定了数学知识的先验观点,主张结构来源于人们实践的经验,正确地描述了数学中结构概念的抽象形成过程;它用整体的观点看数学,着眼于数学各部门的内在联系,说明了是什么使数学统一起来并使它有多样性;它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数学,主张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主张数学的真理性最终要用科学的实践来检验,用科学上的成功经验支持结构观点。

结构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布尔巴基学派自己指出: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即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数学进步的结果。其实也可以说是两千多年数学进步的结果。公理方法从欧几里得开始,到非欧几何产生之后,数学家开始有了现代的公理化观点。这种方法经过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考验,特别是由于形式主义学派尔伯特的大力提倡,在数学实践中已生根开花,终于更上一层楼,形成了“结构”的观念。

一开始,人们追求公理的完备性或完全性。也就是说,在公理系统中,任何一个命题的成立与否,只能有唯一的解答。这样,具有完全性的公理系统,实质上只能描述一种对象。例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公理,所描述的对象形式上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只有一种,这就使公理系统应用的广泛性受到削弱。去掉平行公理,几何公理系统失去了完备性,可是它的适用范围更广了。在去掉了平行公理的几何体系中,证明了的定理,在欧氏几何和罗氏几何中都成立。如果再去掉一些公理,用剩下的公理推证出来的定理,在欧氏、罗氏和黎氏几何中都成立,叫做“绝对几何”的定理。

数学家们发现,公理系统的不完全性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不完全,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对象。公理是对所研究对象的限制。限制愈多,研究面愈窄;限制适当减少,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就更丰富了。

在这种认识的启迪下,数学家们研究了许多不完全的公理系统,如群、环、域、线性空间、概率论、测度论,等等。数学实践证明,对不完全公理系统的研究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促使人们对公理系统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些更基本——更不完全的公理体系,终于促成了结构观点的出现。

大题全国只有两人做对,高考数学最难有多难

数学应该是很多人上学时的噩梦,因为难度过高,数学也成为高考中的拉分项,只要其他科目不过于差,数学拿高分的人一般都能考出一个好成绩。数学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而且要学起来太难了,因此每年高考数学这一科的平均分都比其他几科低很多。

在我国高考历史上,最低数学平均分出现在1984年,这一年的数学高考题目是公认最难的。1984年的时候正值高考改革,数学考试的难度大大增加,令无数考生心碎。最后出来的成绩,全国平均分只有二十六分,北京市的平均分更是只有可怜的十七分。大部分考生只会做上面的几道选择题,后面的大题完全不会做,考完之后考场全是抱怨的声音。

不止学生们觉得试题离谱,很多数学老师都觉得这些题目超纲了。高考就是考验学生们过去三年学得是否扎实,但这些数学题目很多都没有见过,学生完全没学过,就算再厉害的人也做不出来吧。为了彻底弄清楚这次考试的难度,安徽省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选择安徽省的原因是此前安徽省的理科成绩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调查中一共选取了七百五十份试卷,其中9.8%的分数在二十分以下,39.7%没有达到三十分,60.5%在四十分以下,81.5%没有超过五十分。调查样本全是来自理科生的,他们的数学成绩都比文科生要好,要是抽取文科生的卷子,调查结果可能会更加惨烈。

在理科成绩较好的安徽,抽取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试卷,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可见当年的数学卷子真的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般数学卷子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最难的,而当年出的那份数学试卷,后面的大题难度都非常高,在抽查的试卷里面,只有1.1%的学生答对了这六道大题,26.1%的人一道题都没有写出来,大题一分都没拿到。最后一道大题依旧是难度最高的,命题意图虽然也和以前一样,都属于递归数列问题,但在难度上和以前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包含的很多知识高中生可能都还没接触到。

据说这道大题当时全国范围内只有两个人回答正确,这两个人自然也拿到了高分,其他的学生全军覆没。那一年的数学高考卷甚至还遭到了《人民教育》的痛批,《人民教育》发文称,这一年的数学卷子完全不符合高考的标准和原则,也脱离了现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试题刁钻古怪,分配不均。

这一年的高考给了很多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出题老师,在出高考题的时候更加注重题目的平衡性了,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难度这么夸张的高考试题。但偶尔也会有出题老师剑走偏锋,要出点难题来为难学生们。比如2008年的高考中,江西高考数学卷又出现了一道超级难题。

这道大题价值十四分,而江西省内所有学生在这一题上取得的平均分只有0.31分,完全写对并且获得高分的人低于十人。这道题不仅让学生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