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洪永|在你时运不济时,如何能够“扭转乾坤”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何谓“孝道”?《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展开全文

他根据“孝”的小篆字形,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体,与“子”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老”与“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密不可分。

“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

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

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

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

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百善孝为先,道教一向提倡“未修仙道,先修人道”,因为道教提倡的孝道,是围绕修道这一目的展开的。

孝道除了孝养父母师长之外,还注重其心性修炼的作用。而如何处理好个人追求与孝道伦理的矛盾,则正是修道者智慧的体现。

道教的孝道实践,不仅针对生身父母亲族,更特别重视对师长的孝道。

盖道教认为,肉身为父母所生,但法身则为师长所与,《元始洞真决疑经》云:“念法师,是真父母,善能生我,法身慧命……师者,父也,我若无师,不能得道”。

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

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人们往往在自己时运不济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不知所措,其实影响人的运气因素有很多。

当你真的觉得无计可施运气差透的时候,不妨可以试试回归你的家庭,探望陪伴家里的父母、老人……

道教一直以来提倡孝道,在修行过程中,孝道是很重要的环节,在你把中华传统美德孝道做好的同时,你的运气也随之一点点在变好,正所谓:“劝人向善,必定会改变命运”。

而太平经所记载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下之事,孝为上善第一”。

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