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著名诗句(王维的哪一句诗让你记忆犹新
发布时间: 2023-07-17

王维的哪一句诗让你记忆犹新

山居秋暝_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深山幽岭,清爽淡雅名诗。写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心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执首追求。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引人入胜,心身俱静。

唐朝王维描写春天的唯美诗句有哪些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佛教自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南北朝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王维的母亲笃信佛教。维摩诘,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到底是王维的母亲给起的名字,还是王维后来自己改的名字,说法不一,无从考证。王维,诗、画、音乐兼工,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中充满禅意和处世哲学,世称“诗佛”。苏东坡在《书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味(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描写春天的诗

一、《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此诗,另一诗题《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眷怀挚友、著名音乐人李龟年之作。红豆,又名相思子。诗中采用比兴手法,言浅而意远,恬淡而思深,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红豆相思,现在演变成了表达男女之情的“专利”。正如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本是表达兄弟手足之情,现在也成了表达爱情的“专利”,可见爱情力量的伟大。

这首诗,与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王维诗 营造的优雅唯美、浑然天成的意境 ,胜于《赠范晔》 。

二、《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

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

相欢语笑衡门前。

唐天宝年间,王维不满执政的李林甫,政治上遭到打击。举家迁徙蓝田,在辋川亦官亦隐。

诗中描写春天隐居生活的悠闲、融洽。远离政治的喧嚣纷扰,在草绿桃红的季节,优娄比丘、伛偻老人,披衣倒屣,争相迎接,谈笑甚欢,与官场上屡遭排挤、疏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雨中的草色翠绿欲滴,完全能够作为染料了。水上的桃花,娇艳似火,仿佛燃烧。用绘画的手法,寥寥两笔,就把草绿桃红勾勒出来,堪称经典。

三、《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觇(chān):探测、察看。

描写田园风光。杜鹃啼鸣,杏花雪白。砍伐桑枝,查看泉脉。归燕识巢,旧人新历。举觞不饮,惆怅远行。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对乡土的眷恋。全诗淳朴清新,天然而不雕饰,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阒静之夜,万籁俱寂。闲,不是百无聊赖,无所寄托。闲,就是静,进入一种禅定状态,桂花缓缓零落、似有似无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只有静下心来,舍弃尘世的烦扰,才能品味个中滋味,“色(万物)即是空,空即是色。”

诗中最为后世推崇的是以动衬静手法的运用。

最早采用以动衬静手法的,是南梁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才显得树林更加静谧,鸟鸣才使得山谷更加空幽,是以动写静的范例。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更是出神入化,将以动写静,以臻至境,叹为观止。

五、《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罢友人,独自一人,日暮时候,关上柴扉,抚慰离别的情绪。但作者没有过多的渲染“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戚,而是表达翌年春草碧绿,王孙重归的期盼。

六、《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分别别,契阔聚散,是人生之常态,“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送别,倾心劝慰友人,堪称最温馨的送别。

总之,王维笔下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更是鲜活生动的。强烈打动读者、震撼心灵的,是王维的真实感受和处世哲学。分别与离散,挫折与逆境,往往与人生相伴,行到水穷之处,正是坐看云起之时。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