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大家好!我们这里扫墓祭祀一年两次,清明,冬至有什么典故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大家好!我们这里扫墓祭祀一年两次,清明,冬至有什么典故吗

朋友感谢邀请!

祭奠故去的先人,各个地方可能会有很多相同或者不同。我一直觉得入乡随俗最好。

我们这里是三个忌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

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研究忌日的来龙去脉。每年到了这个日子大家都相继上坟。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了。

你可以问问老年人,也可以到档案馆查资料,做个全面考察。

我是春韵刘姥姥:祭奠先人保安康!

2019.12.19.

清明祭祀起源于何时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亍何时,这要从春秋战国说起,晋公子重耳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身体感觉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偏僻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的肉,流下了眼沮。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一国之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流亡的功臣,唯独亡了介子推,很多人岁介子推鸣不平,劝他论功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視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介子推谈何容易,有人出馊主意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母親的介子推己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后悲痛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了一个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告喻天下把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是感恩,清明上坟祭祖扫墓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精神,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不忘历史,感恩身边人,做一个既清又明的明白人,说透了清明节也是感恩节。网图。


清明节,国人为什么相当重视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的重要祭日,大概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始于周朝时期,距今约2500年历史。因清明与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寒食临近,后两者合二为一。

寒食节因此成为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这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并且去给祖先上坟扫墓。

我国北方地区,重视扫墓。清明节前后,人们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摆在亲人墓前,焚烧纸钱,然后给坟墓培土,插新枝,叩首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南方地区在清明节时候,侧重踏青郊游。此外,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新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

时至今日,清明节一直是国人祭拜祖先,悼念亲人的重要节日。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

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先人,激励自己,这只是一种方式,意义在于不忘自己的根,告慰父辈们的心愿。当今科技发达,网络普及,对英灵的祭祈也可献上一束鲜花,不忘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行为。

为何祖先把清明扫墓的时间定在清明前十日

首先纠正你的说法,扫墓并不是在清明节前十天,而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这跟中国旧时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寒食节”有关。所谓“寒食节”,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寒食”——就是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逐渐演变中,成为了今天的扫墓、踏青。

那么,在“寒食节”这一天,为什么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呢?这与我国春秋时期晋文公祭祀“介子推”的典故有关。

重耳逃亡,介子推“割股啖文公”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国。骊戎国君便献上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以此求和。后骊姬受宠,并生下儿子“奚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便设计害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感到性命难保,便逃到别的诸侯国“避难”去了。

晋献公死后,夷吾捷足先登,纵马提枪,趁国家混乱时,从国外杀了回去,夺取了国君位。但重耳比他有名望,一大批有才干的大臣都愿意辅佐他。夷吾怕重耳回来,对他的国君位构成威胁,便向诸侯国发出了捉拿重耳的“逮捕令”。

从此重耳过起了19年的逃亡生涯。赵衰、孤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介子推等人一直对他不离不弃,陪他沦落天涯。

重耳一行去过很多国家,吃了不少的苦头。许多小国因为惧怕晋国,都不待见重耳他们。

重耳初逃蒲国,他的父亲晋献公攻打蒲国。蒲人要捉杀重耳,重耳翻墙逃走了,逃去了翟国。夷吾登位后,派刺客来翟国刺杀重耳。后来重耳又逃去了卫国、五鹿、曹国等国。

这些小国都因为不敢得罪晋国,都以“我们是小国,养不起 ”为借口,没有一丝的钱财和食物等方面的补给援助。有一次,在渺无人烟处,重耳饿昏。可附近竟连野食也找不到。这时,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充饥,让重耳捡回了一条命。

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荆楚梦时记》

晋文公功成名就,介子推不求封赏,但愿隐退

当时的大国如齐、楚等国并不把晋国当回事,重耳便逃往这些国家,才吃上了一口饱饭,最主要的是人身安全有了保障。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打了回去,结束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夺取了国君位,是谓晋文公

(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推行善政,对老百姓布施恩泽,封赏跟随他逃亡的人员和有功劳的大臣。有人向晋文公邀功,标榜自己的功劳。介子推很反感,认为晋文公的成功是因为有上帝的保护和晋文公的贤能。

(介子推曰:“……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史记·晋世家》

介子推觉得与这些人难以相处,不愿同流合污,便没有要求封赏,同母亲一起隐居了,再也没有露面。

祭祀介子推,晋文公封山

介子推的随从在宫门挂上一幅字: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史记·晋世家》

道出了他们对介子推有功而未得到封赏的不满和同情。晋文公看出了是写介子推的。他说:“国家刚刚平定混乱,我正在为王室之事而发愁,还没有时间考虑到他的功绩呢! ”

当晋文公打听到介子推的住处时,却听说介子推母子俩已隐藏进了绵山。偌大一座山,叫晋文公怎么找啊?他只有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

介子推知道晋文公的用意,但他铁定了心不出去接受封赏,任凭大火吞噬。直至被山火烧死,他还死抱着一棵大树不松手。

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荆楚岁时记》

为了表彰介子推,晋文公将整座绵山圈起来,作为他的封地,他的“阴山”。此后人们便将此山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