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为什么会解散?世界大战后同样是国际组织,为何国际联盟的影响力没有联合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国际联盟为什么会解散

国际联盟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世界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集体安全,希望能改变以往只维护个别国家安全的老路,开创国联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模式。这个被许多人寄予希望的组织,虽然解决了一系列国际争端,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下没能发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接二连三被打脸。例如,1935年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先是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不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内的经济制 裁,由于美、德、日、巴西(这四国为非成员国)拒绝参与,国联不得不收回成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向国联提出申诉。但国联拿日本没办法,只是号召所有成员国不要采取任何将会削弱中国抵抗能力的行动。

当初创建国联,就是想用它促进各国政府都必须遵守国际法、履行条约义务,用和平手段而不是用战争手段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结果真的有事了,大家发现它却指望不上。因此,一些成员国便以各种理由退群,最后只能解散了。

国联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国联始终没有获得大国的真正认同,没能有效地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首先,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1912-1920年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是国联的倡导者。他在任期间,美国正在实力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开始了走向多元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威尔逊认为美国应是世界的领袖,并为美国选择了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的外交战略。在此之前,美国基本上没有参与世界事务的经历和固定明确的政策,在向霸主地位挑战时,威尔逊希望利用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以集体安全为旗帜的政策,以一种貌似中间立场而实为超越欧洲列强之上的政策,来达到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目标。促成建立的国际联盟是威尔逊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作为美国探索对世界领导权的初次尝试, 成立国际联盟的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在巴黎和会上同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达成妥协,最后在英美联合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盟约并获得通过。

但是有点搞笑的是,威尔逊在国际谈判中搞定了列强,却搞不定本国的国会。当他把国际联盟盟约带回国会批准时,却面临一个共和党占优势,决不妥协派、强硬保留派和温和保留派意见分流的参议院。为了让美国参与塑造战后国际秩序,除了决不妥协派,各派都在寻求方法,如通过保留案的形式限制美国履行在国际联盟中的义务,但最终却未能找到共同妥协的基础。威尔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加入由他自己发起的国际联盟,美国却不能加入其中。

其次,作为国联三大核心国的英、法、苏也各有各的打算,他们之间还存在严重分歧。英、法虽然自始至终是国联骨干,但它们拒绝执行自己的义务。而且相互掣肘,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 复兴和扩张。法国一直想通过国联来制裁德国,1919年时建议国联建立一支“国际军队”或者成立一个国际参谋部来制裁德 国,维护战后秩序。而英美怕法国控制该国际武装力量未能同意。 1932年法国又提议建立一个国际警察机构,仍遭美英反对。结果国联始终没能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这导致了在欧洲不能有效制止德国军事力量的复兴,对欧洲 和平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对德索赔问题上,法国想通过国联 对德提出最大额度赔款,达到在经济上摧跨德国的目的。英国不但不同意,而且还利用鲁尔危机,和美国一起从法国大法国手中夺得了赔款问题的领导权,并促使通过了在经 济上扶植德国的《道威士计划》。而到30年代中期处理意 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问题时,法国由于 刚与意签订了《 罗马协定》,就极力反对英国提出的对意制裁方案。这种分歧使削弱国联对法西斯国家制约力度,使德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给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无穷的隐患。

再次,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国联在 1 9 2 0 年1 月1 0日 正 式 成 立 时,只有23个成员国,到1 9 3 7年埃及最后一个加入时,先后有63 个国家成员国,这只是 占当时世界国家总数的30 %。

还有一点,国联的财政窘境是国联受到多重制约以致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联从建立之始到最后失败一直都经历着一种难堪的财政困难。在国联存在的整个期间,国联一直陷于一种愚蠢和不必要的拮据状态。秘书长有一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设法削减当前费用或减少来年预算的问题上。 因为财政困难,国联的种种行动都受到制约,财大气才粗,没有钱的国联要想维护世界和平也是只能说说而已了。

世界大战后同样是国际组织,为何国际联盟的影响力没有联合国高

国际联盟归根到底是国际局势的体现,当世界处于一个不稳定期时,任何的国际组织都缺乏影响力。

类似国际联盟的组织有很多,比如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及东南亚联盟,其影响力都偏低,其本质原因是成员国没缺乏一个稳定的秩序。在阿盟中,伊拉克和埃及曾经长期争夺联盟内的主导权,沙特等产油国和美国眉来眼去,很难形成一股合力,阿盟影响力自然偏低。

而成立于1920年的国际联盟,也是同样的问题。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所面临的国际形式是极其不稳定的。

在欧洲,由于英国人一贯的大陆制衡政策,反对法国提议的对战败国进行彻底肢解,导致德国虽然背负巨额战争赔款,军队被严格限制。但是德国的军事潜力并未得到彻底清算,德国的军官团依旧保持了高超的军事水平,只需要一个契机,即可恢复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给欧洲大陆带来不稳定性。法国元帅福煕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惩罚不过是20年的停战。

在亚洲,效仿英国的日本,对中国各派军阀分化瓦解,支持一派打击另一派。在石原莞尔等少壮派军官得势后,又开始执行大陆政策,提出满蒙特殊论,意图分裂中国。而此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已有北伐统一中国的意向,和日本的战略发生极大的冲突,双方一战在所难免。

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染指,影响到美国对华战略。美国的门户开放策略,其本质诉求是将中国变为列强的公共殖民地,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独吞。故在对华战略上,日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国际联盟建立之初就先天不足,在国际形势矛盾重重的时代,每个成员国都有核心诉求,在当时整体偏向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仅靠一个国际联盟是无法解决和平问题的。

在1929年全球性的大危机后,德日意纷纷用对外扩张来缓解国内矛盾。1933年,德国和日本退出国联,1937年意大利退出。1939年,苏联被开除国联。加上美国因为国内孤立主义外交未加入,国联的常任理事国只剩下英法两国,国际联盟成为二人转,已经不能称之为国联了。

美国未加入,使国联影响力剧减。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其海军力量已经冠绝全球,贸易往来遍布世界各国。在九一八事件后,国联通过李顿调查报告,判定日本的行为是侵略,裁定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和贸易封锁。

但是当时日本的主要贸易国是美国,不受国联限制,日本仍可以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钢材石油等战略物资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可以说77事变后,日本很大程度是拿着美国的钢材制造侵华武器。

国际联盟的组织架构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国联行政院的决议,除非是特别规定外,需要成员国一致决定通过。虽然体现了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是在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强国很难通过国联来维护自己利益,会倾向于抛开国联单干。

而联合国的成立时机,是赶上世界局势稳定的时代。二战结束后,德国遭到严格的战争清算,整个国家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在美苏的严格控制下,丧失了再度发动战争的能力。加之两次大战出现的惨重伤亡,德国人也不再轻言战争。

同时由于冷战,欧洲分为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双方都有庞大的核武库,可以确保摧毁对方,在这恐怖的平衡之下,双方都不敢轻言战争,保证了欧洲的和平。

在亚洲,日本被美国严密控制,在和平宪法的制约下,日本也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实力。同时统一的中国在地缘实力上在东亚有碾压般的优势,日本人就算有心也不一定有胆再次介入东亚大陆事务,总体上保证了东亚的和平。

所以导致国联失去影响力的两大战争源地,欧洲和东亚在二战后都失去了战争爆发的根源,进入了相对和平状态,各方势力都不会以战争形式来改变局势,只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