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山杠爷观后感(姜昆和郭德纲的相声,哪个影响力大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姜昆和郭德纲的相声,哪个影响力大

我一直都很喜欢听相声,从小也特别喜欢听姜昆师胜杰他们的相声。原来电视台不也有相声大赛吗,也有那么多相声演员,郭德纲相声说的好,我也特别喜欢。大家把心态放平,不要再跟着挑拨他俩了。做好自己吧。喜欢谁就听谁的,没必要天天吵吵这事。

《云南虫谷》能超越《九层妖塔》成为盗墓电影新高峰吗

刚看

不要看

会后悔的

我说的真话

如果时光倒流

我情愿看广场舞

特效堆砌没有美感

鸡汤催人尿下去八趟

剪辑无厘头像游戏过关

笑点低俗庸俗感觉好恶心

神秘兮兮地开头真的好唬人

慢慢的腐朽味儿迎面而来

女二的戏份儿比女一重

台词真是莫名的尴尬

特效不错用错地方

小龙虾好吃好用

蝎子虫子围观

火烧长虫喽

头条朋友

不要看

像我

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

多年前的上海人喜欢把所有外地人包括北京来的人统称为“乡下人”。结果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人民被激怒了,大家群起而攻之,收集各种罪状和骂名,将上海人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唾沫之中。上海人几乎成了“小气”、“吝啬”、“自私”、“胆小”的代名词。就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他们的不妙处境。上海朋友自嘲道:你们外地人对我们上海人的最好评价是“你一点都不象上海人”。全国各地走多了,所有当地人如果说着本乡本土的方言时候,我们从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时候还喜欢学两句,可是为什么就是感觉在你面前上海人操起了吴语腔,为什么如此让我们受不了呢?

首先是,他们不分场合,不分人多人少,只要两个上海人在一起就是要说上海话,即便正在跟你聊着普通话,回头也要跟他说句上海话,完全忽视了你的存在。让你立马就有种被轻视的感觉,而且最要命的是,曾经有过公司同事是上海人,正在你面前用上海话谈论你的经历,这样本有的对上海人的看法就越发的浓厚起来。

其次是,没有哪个城市的人对自己的方言有如此骄傲之处。即便是在北京,我生活了几年,北京人都没有因自己的京腔而感到自豪的,而且还谦虚的承认,北京话特垮儿、特没劲儿。多少有些自嘲和京城爷们,娘们面子上的宽宏大量。

那上海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说上海话呢?我分析有两种原因。一是,自身就是这样的面冷高傲,就是民国遗留下来的洋腔洋范,上海滩十里洋场,达官贵人,买办商人的遗子遗孙们,犹如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胡适等聚会只说英文一般,文化的底蕴和圈子决定了他们唯一能与众不同之处。

其二是很多苏北人、安徽人的后裔,在刻意的证明经历过几代的岁月磨砺,终于让自己和上海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真正的“阿拉上海仁”,所以就更要刻意的在人前说上海话,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开篇所说的上海人把所有外来人当成“乡下人”是一种被夸大的事实。最为准确的是对苏北人,安徽人,周边的农村人所说的一个词,因为来此的人80%是这些地方的人,也就可能以讹传讹的夸大了。最早闯荡上海的苏北人,并没有向淮河以南的同省--苏南人快速得到地位的提升,没有像扬州人,虽然同样工作低微,但凭借一门精湛的手艺,而得到了上海人的认可。也是由于一河之隔所造成的百年差异吧!苏北人大都干的是底层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最脏最差的工作,民国期间就算最差的上海本地人也坚决不会嫁给苏北人、安徽人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和岁月的消磨,让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上海人,自然说话就是要带着浓浓的吴语软音了。其实,上海人对周边的农村人的鄙视,是大于外地人的。从沪牌中的沪C待遇与外地牌照的不同就能有很大的感受了,有的路段外地车牌都能去,但是沪C都不行。

也不能把上海人说的如此不齿,其实上海人你要是慢慢去品,会发现很多不同于其余城市独特的韵味和优点。

首先是认真守规矩。不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上海人的认真劲让我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会说他们“斤斤计较”,但如果没有这种计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一次我自龙阳路磁悬浮口等出租车,一个出租司机没有按照排队先后接人上车,而是为了贪图去虹桥机场的好活,接了一个没有排队的老外上车,开到闸口,管理员就是不让走,坚持让老外下车出来到后面排队。在全国人民当中,上海人无疑是最守规矩的。排队、讲公德、讲文明,这也许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但也是最井然有序的地方。就拿遵守红灯来说,是全国最为严格和听话的。这一点北广深都是不如的。

其次是讲理,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外地人常常笑话上海人,说他们吵架时能理论半天都不动手。这要是在北方,人们口角两句后就拳脚相加,甚至拨刀相见了。我原来也一直很欣赏北方人的这种豪气,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所谓的“豪气”所掩盖的不过是“野蛮”,一种以身体强弱、不怕死来决定道理的“低级动物行为”。尤其是在开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少有没完没了按滴滴的时候,没有不耐烦的谩骂声,没有挤来挤去的穿插车,即便有这样的私家车,大多数也是首推浙牌,皖牌,沪C和苏牌,最后才能沪A吧!一次在小区内停车挡道搬东西,足足有十多分钟,后面停了六七辆车,真没有一辆按喇叭,也许是看出我是东北大汉的缘故。曾对家人说,在上海开车习惯了,回家乡哈尔滨都不敢开车了。这一点东北尤其要值得学习,少一些浮躁和焦急。

再有就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尤其的平等。上海男人会买菜、做饭、洗衣服,而且钱包交家,工资卡交家为荣。我一个上海同事,自己养了一条大狗,由于每天要遛狗,老婆不愿意,他出差的时候,就每天200块寄存在狗店,最长时间曾连续出差一个月,宁可费钱,也不让太太生气。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对男人莫大的讽刺。上海男人的这一点不仅被外地(特别是北方)的男同胞嗤之以鼻,就连许多外地女人也把上海男人当成笑柄,认为上海男人简直毫无“男子汉”气概。是阿,中国女人的奴性已经几千年了,女人们已经认为“大男子主义”是优良传统了,怎么忍受得了上海女人的“大逆不道”?上海女人的地位的确比外地女人的地位高出许多,他们的地位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了。时间越长你会发现上海的女人更像个男人,上海的男人也更像个女人,你会更愿意跟上海的女人喝茶,而不愿跟上海男人喝酒。其实,当我们笑话上海人这一点时,我们全国都在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上海人进步得更快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女越不平等。

最后就是教养和精致。不可否认,在中国,上海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最高的。这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热衷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博物馆、图书馆我认为人均来说是最高的,上海人爱读书是出名的,一个书展一天成交几千万是很正常的事情,排队、花钱买门票去书市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油画展、音乐会更是乐此不疲。上海人是精致的,不仅指他们的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在这里,你看到一个衣冠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挺胸抬头的老头时,千万不为以为他是一个退休的教授。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一个退休工人。就是酒店有些门童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打扮和穿着也是干干净净,时不时还能漏出项下的金链子,据说上海人对黄金的热爱到了狂热的阶段,曾经纺纱效益好的时候,很多纺纱女工的私藏都是,金手镯,金戒指的。一些老克朗对咖啡的热爱,品味的不同,就是上班前,一杯咖啡,一定要兑上铁鹰牌罐奶,配上一块五芳斋奶油甜点,慢慢品茗充足电后,才会精力充沛做好一天的工作。这就是上海人对生活的要求:展示自已最光亮的一面。你可以说他们很爱虚荣,但你因此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犹如张曼玉旗袍演绎的《花样年华》;金宇澄《繁花》中描述那人、那景,最配只有在上海。他们的确不豪爽,但他们说到做到,他们不相信豪言壮语,不喜欢高谈阔论,但他们能脚踏实地、信守承诺。所以,你基本不会看到在酒店中高谈阔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场景,永远都是一桌小菜,一壶茶,几支啤酒,几个高脚杯。喝的、吃的如此精致和安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