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嚣尘上和满城风雨的区别(普通大学的博士跟名牌大学的博士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普通大学的博士跟名牌大学的博士有什么区别

眼下拿着顶级学位的博士确实多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说博士满街走,可能已不算夸张。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证据:博士已经可以分为普通大学的博士和名牌大学的博士了。

那么什么是普通大学和名牌大学呢?一般人心目中,名牌大学就是北大、清华,那么如果问对方: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算不算,回答大概是:嗯……也算吧。

其实,这已经是中国的顶级大学了,它们叫985大学,全国一共30多所,中国的大学也是官本位的产物,讲究级别:绝大多数985大学是副部级,其他高校则是局级。所以所有985大学的博士应该算名牌大学出产的。

再退一步,还有100所左右的211大学,广义地讲也算名牌大学,尽管可能有人不服气,比如非211的老牌高校河南大学就一直不服气办学年头晚的多的211郑州大学。同样,河北大学也对本省唯一一所211高校给了地处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耿耿于怀。

大致可以这么说,985高校的博士一般确实实力要更高(不过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对于外校考入的硕士博士生不大买账),但是211和非211的普通高校博士就不好说了。其实原因也不复杂,非211高校能有博士点(特别是有历史年头的)就是某个专业实力的体现,其博士生在特定专业应该是有竞争力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情况各个学校相当不一样。有的普通大学新增的博士点实力和水平不敢恭维,有的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博士点,然后其他专业纷纷挂靠,其水平肯定不怎么样。举个例子: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下面招国际政治和乡村经济博士,这样的博士怎么样可想而知。

也有相反的情况:江苏是全国除北京以外211和985高校总数最多的省份(11所),以致于由多个老牌高校合并而成的扬州大学在名校榜上名落孙山。但是其农学院(前身是江苏农学院)一直有院士,实力很强;其师范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也是如此,1980年曾引进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培养了数名有名头的博士,例如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

学界有句话: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虽然如今流行名校到处挖人,但可能仍有一些名师留守在普通高校;此外,一些普通高校可能以优厚待遇聘来少数名师。如果要获得真才实学,这样的导师一般是可以信赖的。至于现在高校招博士要看学校的牌子,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上大学和不上大学打工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是没上过大学的,我觉得上没上过大学其实没什么差别。上大学其实是让很多人都觉得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虽然没有在大学学习思念,但是我用自己的努力自己创业,同样也可以开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现在教学条件已经大幅度的改善,成为一个普通大学生,已经不是那么光鲜夺目的事。当然了,上大学也并非是那么一文不值,在大学期间可以结交很多来自不同城市,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同龄人,一起学习一起共事,这对于人生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当一工作后,其实相同年龄的同事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竞争,这和上学的时候却完全背道而驰。大学的生活被人向往和憧憬,因为这是人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如果没有去大学,那自己就要到社会上去闯荡,经历风雨,虽然也会得到不同方面的历练,但是谁不渴望有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呢。

当然了,如果是20年前,上大学之后和不上大学是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别,物依稀为贵嘛。当今的社会,大学生已经满地都是,北上广深的人才市场,大学生都已经没有了竞争优势。如果你没上过大学,但是有一技之长,并不比大学生差,而且也会得到同等的尊重。不过,高学历的人才多了,对于社会也是一件好事,说明咱们人才济济,国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显著提高,生产力也肯定是越来越强,这样中国国际上才更有竞争力。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为什么市面上有这么多证券公司,他们之间到底都有什么区别

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可以足不出户就联通全国的工具之前,证券业务是和证券营业部密不可分的,比如你以前开证券账户,是必须要临柜的;你买股票可能还要到营业部的交易大厅去交流看盘;想要了解投资资讯,最好的方法是参加证券公司举办的投资研讨会,包括现在你要开通创业板或者科创板的交易权限,都必须到营业部现场办理。在全国只有两个交易所的情况下,需要有足够多的券商和营业部场所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券商和营业部的根本原因。

在1995年混业经营以前,证券公司只是商业银行或者信托公司的一个部门,而随着中国的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的需求也开始迸发,在1995年中国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以后,证券经营机构纷纷从原来的主体剥离,成立专业的证券公司。当时国内的三大证券公司分别是华夏、南方和国泰,注册资本都达10亿,但在证券行业的发展浪潮中,前两者已经被湮灭,只剩被合并的国泰君安。

从十几家,到近百家,到截止2019年4月的一百三十一家,那这些证券公司在各项业务上到底有什么差别?下面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证券公司有分类评级,业务能力各有差异

每一年中国证监会都会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以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合规管理水平,根据资本充足、公司治理与合规管理、动态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安全、客户权益保护、信息披露等6类评价指标,对证券公司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主要体现的是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整体状况。 这个评价是证券公司自动参与的,并没有强制要求。

目前证券公司的评级共有5大类11个级别,分别有A(AAA、AA、A)、B(BBB、BB、B)、C(CCC、CC、C)、D、E五个类别。其中A、B、C三大类中各级别公司均为正常经营的券商,D类、E类公司分别为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公司可承受范围及被依法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的公司。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显示,98家参与评级的证券公司被分为4大类9个级别。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一家AAA级券商,但是有12家AA级券商,比2017年多了一家;同时多了一家D类券商华信证券,这家互定位“资本交易型投行+互联网券商”的券商目前部分业务已经暂停,且其2017年的财务报表被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结论。

那评级对证券公司有什么影响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当地证监局对监管要求会不一样,同时对其申请新业务、新产品、增加业务种类、新设营业网点等都会有影响。比如高评级的券商可以降低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缴费比例;可以提高发债的评级,降低融资成本;还可以优先取得一些新业务的资质等等。

去年排名第一的是广发证券,但是估计今年铁定没戏了,碰上了康美药业这摊事,广发的双A评级估计地位难保,分列2-12位的券商,分别是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东方证券、平安证券。

这是十二家券商都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型券商,但是每家券商都有其业务特点,也就是各有所长。比如中信、广发、华泰、东方的资管业务,中信、海通、中金的上市承销保荐业务,中信、国泰、银河的经纪业务,中信、国泰、中金、华泰的自营业务,都是排在行业前列的。

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些证券公司提供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业务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具体要看是什么业务。

经纪业务大同小异,其他业务各有千秋

因为券商涉及的业务其实比较多,其中主要可以分位个人和机构业务,下面我将以与投资者息息相关的个人业务作为切入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经纪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区别,对于投行、自营等业务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经纪业务门槛低,服务差异差别不大

经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证券公司提供的最基本的就是交易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纪业务。在目前IT技术成熟的背景下,目前所有的券商提供的经纪业务差别并不明显,也就是没有本质的区别。除非你是采用程序化交易策略的投资者,对于交易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否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哪个券商开户其提供的交易服务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在交易量猛增的情况下,依

微信